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纪念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纪念碑篇

大水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
  大水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是海口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大水村后面的坡地上。管理单位是海口市琼山区民政局。大水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57年,碑四周筑有围墙,总占地5亩,整个建筑均由当地政府划拨专款建造。纪念碑坐南朝北,总高10米,宽2米,呈梯形方体。整个建筑分三段构成,第一段为平台,方形,基底长6.4米,分三阶而上,台面边长5米;第二段为碑堆,方体;第三段为碑柱,长方体,正面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写“大水战斗简介”的碑文。1983年在碑两侧对称地建造两座纪念亭,水泥结构,高约7米,呈六角形,两层翘檐。距碑背面不远的左右侧是原琼山县委书记欧德修烈士和琼纵第一支队副支…[详细]
红寨村红军长征纪念碑
  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大坡乡红寨汤浪村北。 1936年4月2日,红军长征分三路从富源县进入沾益县。4月3日,红二军团在贺龙的带领下,从驻地出发,分别经播乐乡的偏山、沙高、大海、小落浪、大落浪、水田等地,进驻喜厦、遵花铺、十里铺、松林、河西、中村一带。上午11时,红二军团一部行至遵化铺以北的火焰山时,与一股敌人遭遇,红军立即投入战斗,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迫使其向松韶关方向逃窜。红军将缴获的物品分给当地农民后又继续前进。 4月5日,军团直属部队经大坡乡的土桥、耕德、大坡、秧田冲、德威、天生桥村到羊街(今麻拉)宿营。贺龙在汤浪庙里食宿,走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党的纲领和政治主张,宣传抗日救国方针,揭露国…[详细]
侵华日军罗泾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闸北向中国军队发起进攻,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军的侵略遭到上海军民的顽强抵抗,连续十天进攻,未有进展,于是日军改变进攻方向。8月23日凌晨,日军集结大批军舰从罗泾东边(小川沙)的长江江面上突袭登陆。上岸后,日军面对手无寸铁的罗泾老百姓,实行了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大烧杀。罗泾老百姓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灾难。日军在小川沙登陆后,迅速扩大占领的地盘,到8月23日下午,整个罗泾地区全被日军占领。不久上海失守,日军继续向西进攻,又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可以说,“-”是日寇“罗泾大烧杀”的继续。新中国成立后,为缅怀那些遭受苦难的先辈,不忘国耻,1973年,罗泾人民公…[详细]
周恩来渡海纪念碑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用革命的武装反抗--武装,向国民党-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从此我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道路。当时的军事形势对起义部队很不利,强大的-武装对起义部队构成很大的威胁,党中央及时作出部队撤离南昌城,迅速摆脱困境,保持军事实力的战略决策。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彭湃在其家乡海陆丰组织农民革命运动,形成了海陆丰红色革命根据地,因此,党中央决定部队向海陆丰转移。起义部队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奉命旋即率起义部队南下。其时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起义部队的官兵多数是北方人,水土不服,加之沿途-军队围追堵截,战斗频繁,后勤供给困难,起义部队伤病…[详细]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
  民族大会战纪念碑坐落于德国的莱比锡,是为了纪念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而建造的,是莱比锡最重要的纪念碑之一,同时也是莱比锡的主要地标,深受游客欢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英国、奥国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性胜利,柏林建筑师布鲁诺•施密茨设计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纪念碑。纪念碑始建于1898年,建成于1913年,花费约600万德国金马克。纪念碑长80米,宽90米,高91米,为欧洲最高纪念碑,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洗礼,纪念碑已经使整个花岗岩碑体呈黑褐色,碑体正面是高达十米的英雄浮雕,顶端是四个持剑而立的巨型战士,再现了…[详细]
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
  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纪念碑位于梅列区洋溪镇洋溪中学内。1939至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福建省立福州初级中学从福州内迁,在洋溪设立校区。这期间,全省约有1000名学生先后考入这所学校,来到这里就读。因战时经费支出不足,一切因陋就简。学校借用民房作宿舍、教室,用竹蔑糊泥作墙,以树皮代瓦,校舍四面通风,无法避风雨。宿舍全是统铺,上下两层,用竹片编作竹床,一个房间住几十个人。尤其日军侵占福州期间,经济来源断绝,每日只能供糙米六小两,以两餐稀粥解饥。在此困境中,有十几位学生病逝,但全体师生仍刻苦求学。当年的洋溪乡亲对福建省立福州初中办学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许多村民腾出房子供学校办学。良好的校…[详细]
《浙南周报》(括苍版)创刊纪念碑
  1947年5月,中共浙南特委机关报《时事周报》问世。同年10月,为适应瓯北地区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乐清中心县委决定创办瓯北版《时事周报》,由马龄负责编辑。《时事周报》(瓯北版)创刊后不久,因形势紧张而停刊,1948年1月复刊,2月金式荣负责编辑。同年10月,该报改名为《浙南周报》(括苍版),在永嘉岭头乡中堡村开始出版。到1949年4月为止,《浙南周报》共刊出61期。该报创办初期主要是转载解放区新华社新闻,此后逐步分为评论、战时消息、蒋管区消息、国防消息、地方消息、新民主等版面,篇幅也从原来的每期两版约4300字增至每期四版(或六版)约11200字,如遇重大新闻,则采用“号外”、“快报”等形式增…[详细]
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
  棠地河战斗遗址暨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宁化县水茜乡棠地村河下塅坳子山上。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至1934年12月,宁化、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闽赣省转入游击战争。1935年1月31日,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军区1000余人从归化枫溪原计划转战安远,在途经水茜棠地河下塅时,遭到国民党军第52师的合围伏击,红军部队拼死突围成功,但伤亡百余人,另有中共宁化县委书记张荷凤等六七十人被俘,全部被敌杀害。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棠地大队于1958年10月在棠地河下塅战斗旧址西南260米处建成棠地革命烈士纪念…[详细]
水平革命烈士纪念碑
  水平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为纪念东山坳伏击战牺牲的烈士而建。东山坳位于大朗镇屏山村(原属水平生产大队),紧靠东山,有一山路通往黄江镇梅塘地区。1948年5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一期“清剿”,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三团政委黄华、副团长林文虎、副大队长何棠,率钢铁队和金重队向大岭山区挺进,在屏山村驻扎。5月16日,国民党军队约200人从霄边出发,准备进驻梅塘,途中在犀牛陂荔枝园休息。三团得到消息后决定在东山坳伏击这股敌人,布置钢铁队设伏于坳南侧高地,金重队占据坳顶,并派一个班控制主峰,另一个班斩断敌后路。经过两个小时的战斗,大获全胜,俘虏虎门要塞第二大队副大队长…[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
  194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在瑞安县桂峰乡板寮村成立。这支以红军挺进师留下的战士为种子、以长期坚持浙南斗争的当地干部为骨干、以本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贫苦农民为主体组成的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成为配合解放军主力作战、解放浙南全境的中坚力量。至1949年4月,浙南游击纵队发展到5000多人。同时,拥有9万多名民兵武装,形成了主力部队、县区武装和民兵三结合的军事体系。1949年5月,野战军到达温州之前,浙南游击纵队就解放了浙南大陆全境。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位于温州江心屿“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东侧草坪上。于1994年5月7日纪念温州解放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