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墓篇

袁宗道、袁中道合葬墓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荆州市公安县孟家溪镇三袁村、西北距孟家溪镇2公里。是著名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袁宗道,1560-1600年,字但修,一字无修,号石甫,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至右春坊春庶子谦翰村院侍读。是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和主将,他不仅在当时文坛有力撞击后士子复文学运动中作出了很大贡献,并对性命说也深有研究。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1600年在享卒于任上。1601年,由小弟中道护柩还乡葬于荷叶山。袁中道,1570-1624年,字小修。万历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与史同是晚明文学革新派——“公安派”的领神和倡导人。著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1624年,袁中道卒于南京,…[详细]
守太一墓
  守太一墓 时间为1913年。位于醴陵市渌江书院后山坡,系著名的同盟会革命党人宁太一的墓冢。 墓石制,坐西朝东。石砌墓围后侧有汉白玉石碑,高1.47米,刻“显考宁太一老大人之墓”,墓前有方形石柱碑一通,高约3米,刻程潜手书“宁太一先生之墓”。今已断,残碑高1.3米。墓附近原有太一亭,已毁。原亭壁有青石碑两方,一为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褒扬令,另一为-院长于右任撰书的“宁太一烈士纪念碑”,现存渌江书院内。 宁太一(1883—1913),醴陵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宣传革命。当年冬因参加萍、浏、醴起义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主编《帝国日报》。…[详细]
谭虔墓
  谭虔墓位于高要市回龙镇旺洞村。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1999年有重修。该墓为夫妻合葬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太师椅形,青砖麻石砌筑。墓深5.3米,宽11米。额石为麻石,额石上方中央雕太阳,周围雕有火焰纹饰。额石下有黑色石刻字墓碑,原墓碑藏于重修后新立的墓碑后。碑文为“宋诰赠刑部尚书显远世祖考虔翁谭公、妣朱氏夫人合墓”。墓后为半圆形太师椅背状的护坡挡土青砖墙,墙上有麻石条覆盖。墓左右两边分别镶嵌明永乐“虔翁墓铭志”和清嘉庆“重修虔翁墓志”刻字黑色石碑。谭虔墓是谭虔曾孙谭朝端…[详细]
吴禄贞墓
  位于石家庄长安公园内西北侧的小土山上,占地约150平方米。吴禄贞(1880-1911年),字绶卿,湖北云梦人。近代民主革命者。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参加兴中会和华兴会回国后,曾任新军第六镇统制。1911年武昌起义后,赴滦州约蓝天蔚、张绍曾等举兵反清,又回到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军联络,组织建立了燕晋联军,策划北方新军起义。1911年11月7日,被袁世凯收买的侍卫长杀害于石家庄。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下令对吴禄贞以陆军大将军例赐恤,并将其遗体安葬在他殉难的石家庄火车站院内。1982年3月墓迁,建于长安公园内。墓地前部,是用砖石垒砌的长12米、宽6米的墓塔基石,台上矗立3座坐西向东的汉白玉墓塔。正中…[详细]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于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县人,是浙东史学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会试中进士,入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充任低等的知县,次年归家乡,此后且不复出仕。他学问渊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献及金石旧拓。家居后,成《固学纪闻》三,修《南雷黄氏宋元学案》,七校《水经注》,继选《甬上耆旧诗》,撰有《经史问答》,《汉书地理志稽疑》等著作,为我国文化宝库增添了许多珍贵的遗产。该墓地原为全氏墓地,是祖关山墓葬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墓坐东偏北,朝西偏南,坐落于一片绿草丛中。墓平面呈长方形,面阔730厘米,进深420厘米,四周用条形石块堆砌,高122厘米,墓碑系原物,高122厘米…[详细]
王德泰墓
  王德泰墓批次和公布时间:第二批 1981.4.20地址:白山市江源区松树乡大安村年代:1936年类别: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管理单位:白山市文管办是否开放:否位于江源县松树镇大安村西北羊脸山上。时期为1936年。1981年4月20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王德泰(1908年—1936年)祖籍山东,少时迁居延边。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任延吉县反帝同盟部部长,1933年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二军独立师政委、军长、中共东南满省委委员,抗联一路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等职。1936年8月在与日伪军战斗中牺牲于大安村小汤河,当时掩埋于此。1959年修墓、立碑,1982年重修。现占地60…[详细]
琼博拉古墓群
  琼博拉古墓群琼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琼博拉乡琼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乌孙山北麓的琼博拉沟口东侧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约150座。可分三片。主要分布在琼博拉沟口东侧1公里的范围内,约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坟堆高2米,直径约30米,坟堆外环绕有带状石圈,石圈宽0.8米,中型墓20余座,坟堆高约l米,直径10—13米;其余为小型墓,高约0.3—0.5米,直径3—6米,在坡东缘下的塔斯科莫尔沟沟谷东坡上,与现代墓杂处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还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数量约10余座,封堆多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坏。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状,有的…[详细]
三十六烈士墓
  在枣强县县城第二小学家属院附近,有一座“三十六烈士墓”,这里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殉难的36位英雄。上个世纪40年代初,在日寇发动“铁壁合围”对华北平原展开大扫荡的背景下,1940年1月17日早晨,当时的枣强县县长郭鲁率县政府人员和县大队与敌人展开游击战,不想在景村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抗日志士们满腔热血,靠残旧的步枪与敌人展开激战,无奈敌人装备精良,我抗日力量为敌击溃,除去奋力冲出者和阵亡者,共有36人被俘。为搜集情报,日寇把36名抗日志士掳至枣强县城,对他们严刑逼供,可志士们铁骨铮铮,无一屈服。看招降无望,日寇恼羞成怒,1月19日凌晨,他们把36名抗日志士押至县城东门外,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详细]
丹阳王墓
  介绍: 丹阳王墓位于怀仁县城北4公里的大运公路边。《怀仁县志》记载墓主人是丹阳王叔孙建,但无确凿史料及出土文物为证。建造年代当是北魏无疑。 该墓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东西侧室。墓室平面均呈弧边长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高7.2米,墓室面积前后室为8平方米,东西侧室为28平方米。墓室内有少量的砖,砖的了头制有阳文魏体“丹扬王墓砖”五字。四条甬道壁及前后甬道、前后室的地面都是考古资料上未见的花纹砖。花纹有类似宝相花瑞兽,各种忍冬,变形龙、凤,武士纹等共15种类型。在墓道和甬道交接处两边各有1.5平方米的壁画。绘着三面六臂手持异形武器的武士、瑞兽、花卉等。1994年在省、市考古部门的支持下,该墓…[详细]
司马光墓
  司马光墓及祖茔坐落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人都称之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宝元年间的进士,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重要的文献。墓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都葬于此处,明、清及民国曾多次修葺。陵园的中部是祠堂,左边是茔地,右边为余庆禅寺。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猪、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园的院墙以红砖垒砌,环绕在墓的周围。祠堂建于金皇统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来塑有司马光像,周围立碑,今天塑像已毁弃不存。祠堂前有五座碑亭,碑亭内保存有司马光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