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文庙与别处一样又称圣庙、孔庙、夫子庙,为旌德县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亦是当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故又名学宫。旌德文庙所处的位置在县城中心,县府之左,以表示它的显赫和威严。1989年6月,旌德文庙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旌德县志》:“考唐贞观四年(630)诏州县皆立孔庙,时尚未有族邑也。宝应建邑以后,谈学之制无闻,邑之学宫自宋崇宁元年(1102)始。“旌德孔庙建筑群历经南宋、元、明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屡受兵火之灾,大修24次,重建5次,现存建筑为顺治二年(1645)所建。历次修缮费用多为私人捐献。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初名文宣王庙,宋崇宁四年(1105)始改称大成殿。长宽
旌阳三桥位于宣城市旌德县城旌阳镇徽水河上。旌阳三桥包括淳源桥、架虹桥、黄济桥,均横跨徽水河,东西走向。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淳源桥上市桥:始建于北宋丰任戌年(公元1082元)九月,落成于癸亥年(公元1083年)四月,为知县马譓所昌建,僧惟静募化,民输材、捐谷、服役、献金者,十分踊跃。故轻而易举建成。初名:“平政桥”。南宋开禧丁卯年(公元1207年),知县李延忠修葺,易名:“淳源桥”。嘉定丁丑年(公元1217年)知县方俌重修,改名:“跨云桥。”宝祐初年(公元1253年),知县赵崇涉再修,称为:“瑞虹桥。”元代至元庚辰年(公元1280年),达鲁花赤(知县)阿秃重修,名为:“永安桥。”元代元贞乙未年(约公元1295年),县尹王祯修缮,仍名
旌阳新桥位于旌德县旌阳镇新桥村村头,类别为古建筑。旌阳新桥为旌德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各20米。
西岭头石亭位于旌德县旌阳镇北门社区西门外1.5公里处,类别为古建筑。西岭头石亭为旌德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10米、南5米、西10米、北5米。建设控制地带:东20米、南10米、西20米、北10米。
西岭腰石亭位于旌德县旌阳镇西门外1公里处,类别为古建筑。西岭腰石亭为旌德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10米、南5米、西10米、北5米。建设控制地带:东20米、南10米、西20米、北10米。
王庭甫烈士墓园位于旌德县旌阳镇凫山村,类别为近现代烈士墓。王庭甫烈士墓园为旌德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四周各40米。
黄济桥下市桥:在老县城下东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约公元1500年),原名:“三庆桥”,后改名“洪济桥”。至清康熙丙辰岁(公元1676年),洪涛汹涌,全址倾圮。黄姓集众议,捐资生息,为复兴计,积三十年之久,才于康熙己酉年(公元1705年)八月兴工,至次年垛成;又值桃花水泛,损坏三垛,修复后,到第二年拱洞建成,又遇山洪暴发,损坏二洞,于是财殚力竭,望河兴叹!而黄姓并不气馁,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而工始竣,历时20年,连当初筹款准备工作三十年,竟达半个世纪之久,这种坚韧不拨的精神,实为今人之叹矣!桥命名“黄济”,据邑人清探花黄梦麟《重修黄济桥记》中解释道:“继又名‘黄济’何也?桥始于黄氏,原前人之意,谓垂之奕世,俾我后人,顾名思义
架虹桥位于旌阳镇老街中心东侧约50米处于前述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知县谭青造,名为“架虹桥”。原为石垛木梁,屡坏屡修。至嘉靖时(公元1522-1566年)始造石桥。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被洪水冲塌,周道修为首捐资修葺。桥上建有翘角凉亭,供人憩息。桥长57.5米,五跨(非拱形、桥垛间铺设石板),每跨净8.5米,高4米,宽2.8米,1941年6月,曾被日本飞机投弹扫射,桥梁石板被炸断,桥下浣洗群众被炸死炸伤多人。解放以来,政府曾三度拨款整修。修葺后的桥亭,飞阁流丹,电灯照明,花晨月夕,游览期间,有如诗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淳源桥原名平政桥,俗称上市桥。宋元丰五年(1082)县令马譿建,后历经修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被洪水摧毁,由邑绅饶履吉独资重建。该桥4个桥墩均无分水尖,利用桥身与河道的夹角,以墩角自然分水,在桥梁建筑中独具一格。淳源桥在旌德人口中称上东门桥、上市桥,旌德有城池的时候,徽水河只是一条护城河,这淳源桥就直通八个城门中的中和门。为旌阳十景“三桥锁翠”之一桥。属于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