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蕴含多种矿物质,表面张力极强,倾注于杯中,能高出杯面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非常奇特。泉名为郭沫若亲笔所题。白乳泉背依荆山,面临淮河,东和禹王庙隔河相望,西与卞和洞为邻。泉右有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传说: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采得一块价值连城的璞玉,敬献给楚王。因宫中玉工不识宝,卞和先后以欺君之罪被楚厉王和楚武王砍去双足。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被卞和的赤诚之心所动,派玉匠剖璞,终于琢成一块世之罕宝——和氏璧。传说白乳泉就是从卞和的眼泪冲刷成的石坑中流出的。号称天下第七泉,因泉水甘白似乳而得名,是难得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位于怀远县衙后街西门岗怀远第一中学院内,包括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的含美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三处教会建筑旧址。共计占地6万余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传教,在怀远衙后街北侧创办含美学校。现存西式风格的小西楼和中楼,及中式风格的花厅。小西楼是美籍校长柯德义办公住宿之所,中楼为学生教室,花厅是接待厅。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之父维廉,在衙后街西门岗南侧创办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分东西两部分,有天桥可通。民望、民康医院现存楼房7栋,西式建筑,均为宣统元年(1909年)建造。目前,该旧址所有建筑均保存完好。怀远教会建筑旧址是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美学成功
涡河一桥,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城区,桥全长285.5米,是安徽省第一座大跨度石拱桥。1958年,涡河一桥由交通部公路设计院组织勘察设计。1959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1964年底,竣工通车。涡河一桥横跨涡河,桥体与涡河正交,主桥4孔,主孔跨径之大,时居安徽省同类拱桥之冠。上部结构为悬链线空腹式石拱桥,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沉井、钢筋混凝土桩基础、浆砌块石墩台。水泥混凝土桥面,铺有青水层,桥面两侧镶透花钢筋混凝土栏杆,装有彩色路灯。材质为花岗岩。涡河一桥对当前研究石拱桥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具有较强的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019年10月,涡河一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来,位于西门岗怀远一中院内的十栋古建筑群,是现今皖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皆背依荆山、面临淮水。典型的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有“马头墙”、“老虎窗”、“鱼鳞小瓦”、“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典型的欧式建筑有“转梯”、“壁炉”、“百叶窗”。西门岗怀远一中古建筑群成了淮上寻古和观光旅游的亮点。 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榴城镇衙后街。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2公里,可乘坐K311/301/302/303城际公交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步行可至怀远名胜文昌宫、关帝庙、卞和洞、白乳泉等景点。
四眼井,位于怀远县荊涂学校西边百米左右,井盖上凿有四孔,便于用桶取水,故取名四眼井。四眼井亦名富博渊泉,位于荆山北麓碧溪涧南,建于明朝末年历史悠久。井深约12米,井口用1.8米见方青石板覆盖,石板上分别有直径40厘米、38厘米、35厘米、34厘米四个圆形井眼。泉水甘甜清冽、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园区地址: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涂学校旁。行车及交通路线和示意图:距蚌埠市中心约22公里,可乘坐K311/301/302/303城际公交下车之后步行到达,交通极为便利。周边景点情况:步行可至怀远名胜文昌宫、关帝庙、卞和洞、白乳泉等景点。
双烈祠,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怀远全城。这里群峦叠翠,芳草如茵,古榆参天,柏林似海,景色清幽佳绝。泉水内含有矿物质,甘冽清口,烹茶煮茗,醇香可口。白乳泉和杭州虎跑泉水相似,表面张力很强,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而水不外溢,并能浮起硬币,使游人称奇。苏东坡曾将此泉誉称天下第七名泉。1965年,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望淮楼题名,笔力遒劲,字迹雄浑,大为泉区增色。
潘家祠堂位于怀远县荆山镇永平街原县棉织厂院内,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名潘氏独木榆枫祠,又名独木祠。该祠堂现存大殿三间,东西长12.8米,南北宽6.6米,檐口高3.6米,房顶高4.85米,此建筑在皖北地区较为少见,具有较高文物保护价值。
双烈祠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白乳泉公园内,始建于民国年间,百年以来几经修缮,现为面北仿古建筑三间,是纪念孙中山先生组织的1911年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之怀远籍烈士宋玉琳、程良的地方,祠堂内有两位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介绍。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相传为春秋楚人卞和的采玉之处。该洞为天然卵形巨石凌空横嵌、竖架危悬叠成,石型圆润、石表青黛,苔痕斑驳,洞内宽广如屋,岩壁有“青螺石帐”镌字,可容数十人,夏日暑气不侵,冬季温暖如春,为荆涂山胜景。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涧、凤凰池等多处胜迹。卞和洞与涂山主峰隔淮相对,为怀远荆山的一处胜境。游人登临,要先经过衙后街,沿着山岗漫坡的石阶,经过酸腿岗后,才能到卞和洞的附近。《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伐薪于荆山得美玉,他将此宝献给楚厉王,竟被砍去左脚,随后武王又砍去他的右脚。和乃抱其璞而泣于荆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诗仙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云:抱玉人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
侵华日军老西门夹山口碉堡该碉堡位于怀远县荆山镇禹王路西端夹山口,为圆柱形块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墙厚0.6米,高5.2米,四周墙壁上设置枪眼6个,瞭望孔4个。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侵占怀远后建造的军事设施,当时它控制了从夹山口进入城内的必经之路,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物保护价值。
侵华日军山南碉堡该碉堡位于怀远县荆山镇荆山南原化肥厂院内,为圆柱形块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墙体厚0.7米,高9.5米,四周墙壁上设置枪眼14个,瞭望孔12个。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占领怀远后建造的军事设施,当时它控制了淮河水路,是日寇侵略中国的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和文物保护价值。
原意大利天主教堂旧址(黑鬼子楼)由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谭弥高出资购地,聘请苏州工匠建造于1907年,是一栋建筑风格为中西结合式的两层楼房。该教堂旧址位于荆山镇荆涂学校东南角,建筑面积约210平方米,砖木结构,花岗岩块石地基,灰砖白缝墙。楼总高约9米,屋顶铺设铁皮高约2.75米。室内楼梯为木质,分上、下两层共7间,均铺设木地板,窗为内、外两层,内为小格子玻璃窗,外为百叶窗,中西结合特色明显。每扇窗的顶部都有立红砖砌成的拱形,底部窗台均用15厘米厚长条的花岗岩铺设,在墙的底部、中部和顶部各有一道15厘米厚的花岗岩圈梁,是一座保存较好的教会建筑。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2014年12月2日公布。
怀远关帝庙此庙位于荆山北麓,南邻东狱宫,北近青云楼,座西向东,依山而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丞陈世佩重修。原建有大殿三间,耳房九间,两层门楼一座。大殿内原供有关帝神位,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为关帝庙会期,因年久失修,神位已毁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怀远县人民政府1999年6月25日公布。
青云楼,亦名文昌宫,又名梓潼阁,其旧址原在县黉学的尊经阁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经县丞陈世佩集资卜地,改建于抱璞岩右侧。青云楼鼎盛时,建筑规模颇为宏丽。层楼耸峙,飞阁摩天。依山就势,高下不一。楼殿参差,错落有致。显得布局既严谨又别具匠心。青云楼右毗关帝庙,左邻抱璞岩,依山面水,“含宝吞玉”,境界幽清,气势恢宏,是古代文人学士雅集览胜之地。每逢花朝月夕,于此登临纵目,但见山连远树,水浸长天,历历晴川,莽莽涂岭,“足以游目骋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