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安徽省 > 芜湖市 > 镜湖区 > 北门街道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北门街道概况

[移动版]

北门街道的5个社区由原来中江街道8个社区、原东门2个社区、北门街道2个社区整合而成。东起皖赣铁路,西至花津北路,南至青弋江,北至黄山中路。面积1.73平方公里,常住户18000余户,常住人口5万余人。本社区位于芜湖市老城区,是全市文化宗教中心,为芜湖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的清真寺建于1770,基督教堂建于1883,文物古迹有:省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夫子庙;我国有史以来最早建造的城隍庙和建于三国东吴周瑜点将台;建于光绪三十一年的“大清监狱”。

1949年5月30日市人民政府将全市划为四个行政区,建立一、二、三、四区人民政府,南门、西门属于二区。

1952年7月第二区更名为长街社区。1953年建立居民委员会,1955年成立办事处

1958年街道办事处改为街道分社,1961年恢复街道办事处,1964年又撤消办事处,1971年成立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恢复办事处名称。1995年1月,撤消南门、西门街道办事处,成立中江街办事处。2006年2月,根据区划调整,更名为北门街道办事处。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中江街道街办企业在全区是最红火的,大小企业共有20多家,大多数企业以手工产品为主。如南门橡胶厂在当时是全市、全区都具影响的街办企业,1977年还和塑料纱布厂荣升为市级大集体企业。大江印刷厂是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南门的支柱企业。

中江街道街办企业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鼎盛期,各种中小型企业的蓬勃发展,解决了社会闲散人员吃饭问题。整个中江街道年产值1000万以上,还为国家上交一定税收,解决政府困难,稳定社会局面。

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实行个人承包制,由于街道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老化,市场疲软等多种因素,同时街办企业技术力量薄弱,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企业举步维艰,2002年街办企业已处于停产办停产状态。随着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街办企业全面改制,境内商业服务业逐步完善,形成北门饮食群。

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北门街道认真整合社区资源,经过两年的努力,兴建了1000余平方米北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完善了社区服务体系,各社区办公用房及活动用房均达到300㎡以上,社区硬件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整合后的北门街道办事处,针对街道实际,提出“以党的建设为核心,强执政基础;以城市管理为重点,抓文明创建;以招商引资协税护税为动力,增经济实力;以社区建设为目标,促和谐进步”的工作思路,把北门街道建设成为安宁稳定,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管理有序的新型街道。

在打造新型街道的同时,街道针对辖区地处繁华地段和新老城区参半流动人员较多的特点,以创建计生示范街道为特色,一是抓硬件建设,加大对各社区计生服务站的投入,力争年内全部达标;二是抓软件建设,加强街道和社区计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建立健全计生信息网络,形成街道、社区、居民小组三个层次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

北门街道在大力营造文明进步的人文环境和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同时努力打造有特色的新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