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庵塔,时代为北宋。为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原有9级,第八、九级早年已毁,现存7级,残高21.6米,底层边宽4.4米,高3.9米。以上各级逐层收缩,呈锥形。多宝庵塔为平面六角形,楼阁式造型、大砖结构的空心塔,现存7级,残高计21.6米。基层每边宽4.4米,高3.9米,各级宽、高逐层缩小,呈角锥形。第七层(即现在的顶部)每边宽3.1米。塔身正面向西,基层有塔室,室门为圆拱形,高3.3米。室内地平面随塔壁转折同为六角形,其每边和角的上方都有仿木作斗拱,承托着叠砌穹窿顶。室内原设置有佛龛、佛像,于“文革-”期间毁去。塔体外部的各级平座(塔檐),均系平砖叠砌挑出,下承以砖雕斗拱。塔心(塔桩)和塔壁(外层)之间,有50至80厘米宽的砖砌梯
六安古城墙北段位于六安市鼓楼社区小东街西街南璧,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为文物点。全长约180米,高约3.5米,厚度约2米,城墙呈东西走向,部分墙体于清代维修。现城墙上为居民建筑已拆迁,城墙部分区域被杂木覆盖。墙体北约80米处为六安市城北小学校区,城墙最西端墙体西距老淠河约30米,墙体东端距解放路约150,现整个墙体位于拆迁范围内。
龙盘石石刻位于六安市裕安区淠河路中路,属于石刻,清代,面积20㎡,2017年8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州志载:“龙盘石武定门外龙潭石上,杨景曾书龙盘石三大字一寿字”。民间传闻龙盘石系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入留书所刻,清圣主康熙皇帝南巡、途经六安由淠河入淮,曾盘坐龙潭石上休息,因此百姓称为“龙盘石”。乾隆闻之御笔“龙盘石”命人刻于赤石上,州人又在乾隆站处刻一大寿字、并在盘龙石之上立有缠石龙柱标志(“文革”中被毁)。“龙盘石石刻”其上游有“龙爪石”,六安人称上龙爪,而下龙爪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其地势高低跌宕,临河石壁徒峭、瘦峭磷赤石像“龙爪”伸于淠河中。这里明代称“龙潭石”、因赤石下有龙潭深不可测、汛期水流湍急人不能近,旱季潭水从不干涸,且水质清
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位于六安市区文庙街原城北小学院内。属于历史事件机构,建筑面积6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邓大军在淮海战役结束后挥军南下,1949年3月下旬,刘伯承司令员率领一部分官兵进驻六安城北小学,在这里运筹帷幄,筹划渡江战役。皖西地区成为解放军渡江前的屯兵场地和渡江后的重要后方基地。该旧址原在城北小学左侧的两开间木结构房屋内,1994年7月拆除,现存旧址为恢复重建。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旧址是刘伯承司令员运筹渡江战役的地方,是研究中国革命史的实物资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料。
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旧址位于六安市区鼓楼街书院拐,属于近代史迹,清代建筑,原有四进,现存一进三开间和过道,建筑面积80㎡,2005年12月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1919年春,省立“三农”学校在书院拐原赓阳书院成立,校长沈子修,教师朱蕴山、桂月峰、钱杏村。他们以学校为阵地,开展新文化运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培养出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青年学生和工农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三农”学校旧址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是皖西地区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是研究清代中、晚期学堂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存一进四开间,建筑面积79.24平方米。省立“三农”学校旧址是我党开展新文化运动的真实记录,是研究皖西革命史的实物资料和开展革命传
英布,是西汉刘邦时的一员大将,官封“淮南王”。葬于今安徽省六安市淮王街。英布替汉高祖打下江山,立下不少的汗马功劳。刘邦坐上皇帝宝座,吕后专权,大杀功臣,先杀了韩信和蒯文通,既而又杀死彭越,于是众叛亲离,仅有的几员战将,兔死狐悲,对刘邦不满,怀有戒心。刘邦要保持皇帝的尊严,为使手下的臣子不生异心,他就把彭越的尸身,用刀剁碎后,做成大小不同的人肉园子蒸熟,用锦匣收藏,外面用黄绫子包着。再下一道圣旨,叫太监分送部下众将,叫他们吃,吃了就是忠于他的;不吃,杀之,借以试探人心。淮南王英布,接到圣旨,太监宣读内容后,英布当即撕毁圣旨,义愤填膺,要杀太监,太监再三哀求,才得以幸免。英布怒发冲冠大骂刘邦黄面小儿,屠夫得志,立誓要为韩信、彭越等人报仇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