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镇,秦汉时的古老郡县
[2021-5-21 17:05:40]
丹阳镇,秦汉时的古老郡县
为区别于江苏省丹阳市,人们习惯上称丹阳镇为“小丹阳”。丹阳镇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马鞍山市境内最古老的城镇。
春秋战国时期,丹阳镇境地属于吴国,是吴国西部政治、军事要地。当时的地形地貌,与今天有不小的差异。长江经内江直通丹阳湖,丹阳湖水面广大,包括丹阳、固城、石臼湖三大子湖,与长江浑为一体,水面最大时达3000平方公里,在我国古代五大湖中位居第三。
丹阳镇濒临丹阳湖,背依横山,为水陆交通要道,是由楚入吴的必经之地。《史记》所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出游,至云梦、访江下、观藉河、渡梅渚、过丹阳、至钱塘的史实,不仅说明“丹阳”在先秦时期早已存在,而且证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在全国第一批推行郡县制。丹阳县是全国第一批建制县,县治丹阳,当时第一批推行的郡县只有三十六个。丹阳县辖区很大,包括今天江苏省的南京、高淳、溧水、江宁;安徽省的芜湖、和县、含山、无为、繁昌、南陵等广大地区。由此可见,丹阳镇是当时全国最早的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汉朝沿袭秦制,丹阳仍为郡县。西晋时丹阳县分出于湖,并立丹阳、于湖两个县。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设置当涂县,废于湖县,但丹阳县仍然保留。唐太宗贞观元年,又废丹阳县,所辖地区并入当涂县。从此,于湖与丹阳作为县名,相继成为历史。清朝乾隆年间,丹阳镇被一分为二,以一条小巷为界,北属江苏省江宁县,南归安徽省当涂县,形成了两省共一镇的局面,可谓“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
现代考古发现,历史上的丹阳是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江东重镇。慈善殿附近的土城头,陈家祠堂到西桥游家糖坊处石人石马的残肢,新桥附近的土城,小岗头上的碑刻,横山北峰腰地古驿道“青阶岘”遗址,以及遍布小丹阳各地的秦砖汉瓦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陶器残片等等,均向世人证明了以上的考古结论。从近几年发掘的方格纹、菱形纹、回字纹陶片和陶器上推断:小丹阳与吴国中心苏州、无锡是同时代繁荣的城镇,这些印有各种几何图形的陶片和陶器,是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两国及东南沿海的典型文化遗物,和苏州、无锡等地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完全一致。唐代大诗人李白四十八岁首游横山时写下的《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一诗,也可以让我们驰骋想象,感受丹阳的文化传奇:
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
连锋入户牖,胜概凌方壶。
青莲居士站在西距小丹阳4公里的横望山上,放眼远眺,将古丹阳城垣看得清清楚楚。渐趋衰落中的丹阳古镇,其城垣仍然是高大、绵长的。由此可以想象,丹阳古镇在其辉煌时期是多么雄伟壮观。
古老的小丹阳由盛变衰,自繁华走向凋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各封建王朝在这里的长期激战,二是古航道、行政中心的变迁,三是交通线的西移。其中,各封建王朝在这里的多次激战,乃是加速小丹阳衰落的最直接原因。
1949年以后,丹阳镇的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主持下,开始了修复创伤,建设新丹阳的艰苦工作。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这座千年古镇焕发生机,成为一座较有规模的新型集镇。
现在的丹阳镇街道成“t”字形,混凝土路面平坦宽阔。该镇街道两旁是排列整齐、装饰一新的居民楼房;冶金、机械、建材、粮油加工等企业比翼齐飞;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欣欣向荣;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蓬勃发展;交通四通八达,商贸繁荣兴旺。博望区成立后,丹阳镇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正在打造集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于一体的新型集镇,千年古镇“旧貌换新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