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美山村位于漳州市南门外八公里左右的一个中型村庄,东至颜厝上溪村水田交接地,西至国道324线公路,南接蔡坑村社连社,北至邹塘河坑自然村,民国期间定名为漳州市龙溪县十二三都蔡美保埔美山社(即蔡坑与埔美山合并一个保)解放后简称美山村直至龙溪与海汀并县后因浮宫、角美、九湖都有同名的美山大队,为此龙海县政府将美山恢复原来埔美山村。 埔美山村是一个多性别的村庄,以沈姓为主,黄姓为次,还有林、蒋、杜、冯、卢……等常住农户,现在统计一下全村总人口2320人,其中沈姓1509人占67.8%,黄姓606人占23%,林蒋杜冯卢……205人占9.2%,多年来村内婚期嫁娶都和睦相处、互帮互爱,更是一个团结和谐优美村庄。 开基建社来源沈氏上租于明朝中期来自诏安县观音山沈积善之子,黄氏上祖开基约于明朝中下期由当今的龙文区步文镇后店村黄雷轩长子黄启明。以上两姓都是族谱中写实质。林姓蔡坑村迁入,蒋姓是下半林村迁入,杜是河坑村,冯卢分别由平和、漳浦迁入。 村内有一庵一庙,两座祠堂。庵即是“宝丰堂”,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一九九六年群众集资70多万元原地重建,占地面积432平方米,其中:前殿203平方米,中间天井23平方,后殿206平方,是一座宏伟大庵。庵埕418平方米,埕的左边保留一株明代至今的古老樟树,树头宽为6.1米,圆径1.9米,约有400多年的历史记载。庵内敬尊有三宝佛像,关帝君像,都天元帅像广慧圣王像,伽蓝大王像、辅顺将军像,属沈氏为主,参合他姓供广大信众朝拜。每年正月十三,迎神游村,日夜大闹热一次。 一庙即是“龙兴庙”,黄氏开基奉建一座庙,占地77平方,今年初群众自愿奉献20万元重修重整。庙内奉有“伽蓝大王”“郭圣王”“土地公”尊神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迎神游村大闹热一次。 “宗本祠堂”是沈氏上祖开基建社原始所在地,前座54平方,中间天井23平方,后座68平方,后座中间玻璃台内放着上祖沈东山灵牌,前座中间一尊将军神像,他就是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沈彪字世纪神像,历时已有1340多年历史。她是当时陈元光麾下一名忠勇良将,领兵征闽南。阵亡后-为护国右将军。宋朝理宗在位时加封为武德侯,每年农历七月廿五是他的忌日。沈氏后代子孙一次拜祭,可以说是沈氏后代最尊敬的老福王。另一祠堂是黄氏上祖原建地,文革前堂前大埕立有石旗杆一座,证明明清年代有当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九八一年,埔美山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面简谈三十二年来的变化。 人民群众勤劳致富门路越走越宽,不少农户走上经商、办厂、开店、行车、种植并到全国各地销售各种花卉产品、水果土特产。大部分群众利用全村原880亩水田,200亩农地和900亩各种果树地,除了村镇开发和动用外,种植各种花卉、树木,蔬菜类、养殖业,每年经济收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打破各种旧思想、旧观念,年年丰收,岁岁来潮。 看村貌看村容,了解群众资金收入。全村90%以上人民住上新楼房,三年前国家建设需要,龙厦铁路横穿村内动用,政府合理赔偿,新村统一规划。在324线国道以东一华里的本村地界建立埔美山新村,约住100左右农户新楼房,该新村同样图纸,统一款式,统一面积,新村道路水泥化,阳光和各种设备齐全,确实一村新气象。 随着经济发展,群众文化水平有着大幅度的提高。各个角落,大鼓阵、跳舞队、腰鼓、钱鼓、唱歌,不断发展壮大,全村总人口2320人,60岁以上老人350人占15.1%,进入老人社会。每年重阳节、春节都有发红包。现在全村都建立医疗卫生保健制度,参加新农合达到100%,参加新农保达98%,人口增长,引起多方关注。1949年全村765人,1981年1560人,2012年2320人,比重增长一目了然。 新社自然村于1970年在原九湖公社党委领导下,合并埔美山村,该村与埔美山有着鱼水关系,早在解放前的1945年民国年代就合并为新美保。该自然村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方面发展较快、较好,该村原来是九湖经济收入倒数第一,现在总户数140户,总人口576人,村级两委会,每一换届,都配备两名领导干部,两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最近完成一条长1.8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总投资额近壹佰万元。 村级两委会仅仅抓住村容村貌改变,交通道路畅通,卫生清洁美化,以兴修水利为重点,内引外联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办好事,办实事,奔小康,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埔美山村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