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福建省 > 宁德市 > 周宁县 > 浦源镇 > 溪坪村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浦源镇溪坪村概况

[移动版]

溪坪位镇西麻岭山麓,自然村麻岭为旧麻岭司驻地。主村距镇区3公里,海拔927米,最高峰龙冈头海拔1506米、大马岭1474米,村南有中洲溪,北临东洋溪,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耕地多。宋乾兴元年(1022年)钱敬成从福州南坮迁周墩东洋双峰下茶弯(距新厝1公里)拓居,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后门山出现险情,复迁新村(清末改名新厝)。清乾隆间,郑奇安从浦源村到溪坪定居。仕洋村刘氏从狮城龙潭村迁入定居。

溪坪原隶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十七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1月,隶周墩镇吴溪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溪源保。民国37年9月,属紫溪保。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源头乡。1952年9月,设溪坪乡(含紫云、吴山底)。1958年9月,隶紫云公社。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设溪坪大队。1963年6月,隶浦源区设溪坪乡(含东升、官司、西坑)。1966年8月,析出东升、官司、西坑,设溪坪大队,隶浦源公社。1984年6月,隶浦源乡设溪坪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269户、1746仁,分设村民小组11个。

溪坪、新厝、仕洋3村鼎力,以农业为本。1974年~1978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男女劳力全部行动,截弯取直改造东洋溪防洪堤1公里,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大面积平整土地,改善耕作条件。1976年起,推广杂交水稻,粮食连年增产增收。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村竞相致富,农业生产多由壮年、妇女及部分身体健康的老年人承包,70%的中青年外出劳务。在家劳力还积极发展开发性生产,共种油奈43吨、板栗47亩,肯复毛竹100亩。1995年,耕地面积1754亩,粮食总产877吨。亩产425公斤,人均口粮380公斤,农业总产值42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人均纯收入2256元,全村富裕户42户,占总户数的12.9%,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50多座,有20多座高3~4层,全村人均住房13.8平方米。有7户安装家庭电话,3户置轿车。村内私营录像放映厅1间。

境内福王岗、狮子岗、猫儿头等山地富含铁砂矿。明、清以来就有淘沙炼铁。民国时期,江源、河坑村私营炼铁原料——铁砂,多从溪坪购运。1958年,在茶壑建立地方国营溪坪炼铁厂,建土高炉8座,1960年转产。80年代以来,村里有冶炼传统技术的部分能人到广西、深圳、无锡、厦门、邵武等地办翻砂厂、铸钢厂和经营建材、五金商店等36家,年收入400多万元。

随着村民经济收入增多和生活的提高,村容基本设施建设日益增多。1984年,建成2层石混结构小学校舍1座,建筑面积480平方米。1986年,完成高压输电线架设,3村全部用镀锌管引用深山泉水到各户。1990年,建成2层石混结构的村委会办公楼,建筑面积194.4平方米。1988年~1993年,铺设溪坪、新厝村水泥混凝土路面长1500米、宽2.5~3米。

1994~1995年,投资7万元,建成茶壑至仕洋桥头简易公路2公里、宽8~10米,公路桥2条各长5米、宽10米。全村实现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六通”,各项基础设施较齐全,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1995年,全村有留学生1人,大学本科毕业生3人,正副局级干部各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