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古时下十围村一带均为海洋及芦苇荡,其周围经长年累月海水冲积而成海滩、涂地。
下十围村俗称基围,在解放前不称村,只称“涌”,古时基围人地无一寸,田无一分,居无定所,住无定点,长在涌边,活在水上,被贬称为“水流柴”。
解放前,下十围、兴围范围内有广山涌、下沙涌、企岗涌、围仔涌共4个涌,游离渔民面涌搭茅寮而居。
西海堤沿海一带的鱼水围咸田为封建地主拥有,封建地主为了便于管理,以福永河为界,福永河以北(今新和村)一带称上十围,福永河以南(今下十围至兴围围仔六队)一带称为下十四围。
解放初,称下十四围农会,后简称为“下十围村”。
解放后,四涌统一由下十围管辖;1968-1970年,政府安排2片土地集体建起砖瓦房,将原广山涌、下沙涌居民安置在现下十围村,将企岗涌和围仔涌的居民安置在现兴围村,始成两个新村。
解放后至1961年,四涌居民一直由下十围管理,1961年7月至1977年,1963年1月,撤区并社,下十围隶属沙井公社三围大队。
1979年3月,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地级),下十围隶属深圳市福永公社三围大队。
1993年1月,宝安县撤县分区,拆分为宝安区、龙岗区,下十围隶属宝安区福永镇。
2004年7月,实行农村城市化,撤销镇、村建制,设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原下十围村民委员会定名为福围社区居民委员会,隶属福永街道,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