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广东省 > 潮州市 > 潮安区 > 江东镇 > 元巷村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元巷村概况

[移动版]

元巷村

元巷村地处江东绿洲之北部,属潮安县江东镇,南距镇政府五公里。清光绪年间称银巷、颜巷,潮州方言银、颜、元谐音,故后演化为元巷。该村北接柚园村,南连村头村,东与亭头村为邻,西倚葛外村。

全村姓张。先辈张松山,张松石兄弟自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从福建省莆田县石狮巷迁此创村。初时有郭、翁、张三姓,后改为一统姓张。现有长房,三房和四房,三房人口最多,占90%以上。二房自清代迁居梅县地区,据说已成为当地望族。

该村现有448户,人口1981人(其中男996人,女985人)农业劳动力190人,非农业劳动力940人。耕地面积300多亩,土质原属堤外的多溪生涂(粘质土),堤内的多属沙质土,土质较疏松。宜于种植经济作物,如花生、甘蔗、大豆、香蕉及竹笋等蔬菜类,农业属于人多地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出台,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村民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提高,富余劳力增多,人无活干。在“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政策指引下,发展到“要富就要办工业”的思路。1983年,元巷村率先办起全镇第一家服装厂,从领货加工到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吸收了两百多名职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生产蒸蒸日上,产品终于打进国际市场。服装厂的发展成为江东镇企业的新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村先后办起了益民、华兴、新兴、宝岛、溢元、嘉利伟等有一定规模的私人服装厂10多家,从业人员740人,工人年均收入10400元。其中益民服装厂规模大,生产力强,成为潮州市出口大户和纳税大户。厂长张桂生被评为潮州市杰出青年。现在还有一批村民外出到市区、广州、韶关、深圳等省内外各地经商创业。

现在服装、塑料、机绣、粮食加工厂等厂场遍布各个角落。九成农民成为工人。人人有工做,青年当技术员、车工、包装工、中老年人做下道工,运输工。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4353元,村民衣、食、住生活逐步宽裕的同时,其他各项事业也相应发展,村有小商店24间,从业人员24人,年营业额288万元;村民拥有电视机500台,固定电话450台,移动电话机600部,汽车12辆,摩托车更多。

元巷村在明清科举时代,就设有私塾、新书斋,老书斋,重视文化教育,曾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等乡贤,如清乾隆乙卯年(公元1795年)恩科中十八名举人的张中阳;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公元1844年)中六十六名举人帷,尤其是张中阳于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中三甲第七十八名进士。一时人文鼎盛与崇文尚教分不开的。清末民初在村中张氏宗祠创办肇华私塾,以后改称肇华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从民办发展成由国家接办,名称为“元巷小学”。1992年,旅居印尼的侨亲张宝贤先生回国省亲,眼见学校设在宗祠内不能满足现代办学之需要,遂慷慨捐资70余万元在村之南面重建肇华学校,新学校占地九亩,建筑面积达一千五百多平方米,造型新颖,美观壮丽,为村民后代他日成材提供优越条件。科技兴邦,教育先行,是时代之必然,为人们之所共识。连年来,村民,集体对学校也多有投入,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历年来,村已有本科生40多名,专科生20多名,中专生50多名,高中生250名,初中生500名,小学生800名。

元巷村在走向富裕的同时注重乡村建设事业,兴水改,建公厕、铺村道,筑凉亭、修祖祠、古庙,村容大为改观。楼房林立,村道笔直,通达四方。已有八成住户迁入楼房式新居,一个安全文明的新农村已具规模。

1990年,由旅外侨亲赠建“期颐阁”一座,作为村老人活动中心,供老人安度晚年。

2000年,多方发动村民营企业家,海内外乡亲投资人民币198万元兴建水厂。工程于2000年2月动工,同年8月竣工。水厂设备先进、水质优良,日供水三百吨,满足村民饮用及工农业生产所需。

2003年,村筹资283497.10元,填旧厕200多个,建新型无害化公厕5座,既清洁卫生由美化环境。

2004年,为了移风易俗,树殡改新风,村多方筹资349516.27元,建“念亲堂”一座,以供放先人骨灰。

2005年,铺建水泥村道1300米。

村在搞好硬件建设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成立锣鼓队,组织篮球队,建灯光球场。每逢节日或传统节日,中心广场篮球赛,卡拉ok歌舞庆升平,锣鼓演奏,灯谜会猜等项目。文体活动十分活跃,男女老少喜气洋洋,显现一派物阜民丰小康乐之象。

元巷村也具有革命斗争的历史。解放前,全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追求民族的自由解放,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村民跻身革命队伍,为游击队送情报、征粮,在危险关头,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连保长,甲长也争取过来。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就是这样,在-下,不怕牺牲,仍坚持艰苦革命斗争,为解放事业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1992年,经上报县,市政府并获上级批准,村成为革命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