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是广府地区的农村聚落,村落肌理清晰、自然环境优良、建造技术精良、建筑功能完整,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是难得的乡土建筑标本。目前古村落完整地保持了历史建筑的传统印记和原始格局,在珠三角乃至华南地区村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陈氏大宗祠当地人称“陈家祠”,位于顺德区乐从镇沙滘村,坐西向东,占地4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正横侧门98道。陈氏大宗祠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是在南洋经商的族人陈泰发起,由旅居各国的同族集资建成。据说,当时每日近千人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工。陈氏大宗祠规模庞大,用料精良,工艺精美,像广州陈家祠一样,其衬祠也是当年陈氏子弟读书的地方,
黎氏大公祠即余庆堂。位于乐从路州。据碑刻所述,建于明朝崇祯庚辰(公元1630年)仲夏,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和宣统元年(1909年)先后重修过,至今仍保存得较完整。坐西北向东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总面阔29米,总进深49米,占地面积1029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白石墙脚,天井用白石铺砌,檐柱采用白石,金柱和角柱均采用东京木,屋檐下和天井滴水檐边用柚木刻有花卉、人物图案板画。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廊梁架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画像,刻有一副对联“王气洽南天,先猷传北王”。屋脊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两侧有青云巷,巷门楣左刻有“霞蔚”,右刻有“云蒸”。中路第二进面阔三间,进
梁氏家庙位于乐从大墩。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重建,1991年维修。坐西向东,分左、中、右三路,两进一香亭。总面阔30米,总进深33米。镬耳山墙,脊有狮子、山水、花卉图案灰塑,蓝色琉璃瓦剪边,抬梁式木架构。内墙顶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画。两侧有青云巷、偏间,偏间为平房建筑。头进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人物及花卉雕刻梁架,惜人物头部已被砍掉。次间为包台,左右前檐柱上各有一木质红色麒麟相对。花岗岩石脚清水砖墙。大门对联内容为“新猷宏国治廉吏著家声”。后座正前“圣谕亭”,香亭呈正方形,正脊为灰塑花卉、鸟兽屋脊。瓦脊四角各有一只麒麟灰塑。亭由四石柱支撑,通花木梁架。后座为穿斗式木梁架。正上方挂有新造的“永思堂”木匾。内挂6
沙滘陈氏大宗祠奠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离广州陈家祠建成不过1年。当初,族人商量筹建祠堂研究方案时,就以广州陈家祠为参照蓝本。因此,沙滘陈氏大宗祠是广州陈家祠的姐妹版,但建筑工艺上则更精细,一柱一梁,都值得驻足凝视。沙滘陈氏大宗祠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两间最大的祠堂之一,建筑为面阔五间两路、深三进,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中轴进深80.23米),属典型的岭南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建筑,布局按中国古代建筑形式集岭南风格之精髓。从2007年9月开始,乐从镇政府陆续投资近2千万元修缮沙滘陈氏大宗祠。现在陈氏大宗祠已经重焕往昔光彩,重现传统经典的三雕一塑(木雕、石雕、砖雕、灰塑),所造型的传说人物、祥禽瑞兽、花鸟虫鱼、器皿图纹神态
七乡蟠龙水闸位于顺德乐从良村涌口东南边,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为保护附近原设置的良村、高填、劳村、莘填、大罗、道教、路州七个村庄免受水灾而修建,水闸南北向横跨河道,共三孔,总长40米,总宽32米,主孔宽7米,左右两孔各宽4米,闸面宽4.5米,闸顶距离水面9米。全部由花岗岩砌成,用厚的东京木作闸门。闸门用厚铁片嵌边,手动开关闸门。1963年用铁门代替木门,将木门安直在后闸上,用作后闸门。2000年将闸面加高了1.5米,将路面铺上水泥人车通行。良村有“粮”,梁姓人涌口坊聚居。重游补充部分良村景观:水马入村大道、鱼塘、水部街、中心公园、百姓堂楼、良村学校、农家书屋、西龙百年榕树、西龙街、良村桥、漱鳌桥、良村码头、龙舟训练基地
诰赠都御史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南便街一巷8号。明弘治八年(1495),为纪念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何经而建。光绪十年甲申(1884)重修,2003年村民自筹资金重修。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三进左边带一衬祠。总面阔24.4米,总进深49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头门进深两间10架,前设四架轩廊,在顺德祠堂中少见。轩廊梁架呈月梁形式。中堂进深三间十架,前双步廊,后单步廊。后堂进深三间19架,前设四步廊,后六步廊。檩间距离较密集。整体形制保存较好,头门前廊宽阔轩廊为其他祠堂所不见。据族谱记载,何经是顺德建县后最早登上龙虎榜的人,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纪念何经为朝廷立下的汗马功劳,明弘治皇帝孝宗朱祐樘赐建此祠堂
福善堂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腾冲海边坊海边大街5号。原为北帝庙。当地有不建庙的村规,故安奉神像亦不称庙,而称“福善堂”。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面阔三间9.8米,进深二进18.9米,带两个青云巷门楼。 硬山顶,陶塑脊,垂脊上有灰塑狮子,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前殿进深两间9架,前设三步廊。石门额上阳刻“福善堂”金色楷书大字,落款为“光绪甲辰夏日重修”。前殿内祀奉观音。正殿进深三间11架8.4米,前后双步廊。殿内正中祭祀玉皇大帝,旁祀关帝、北帝、观音等。该庙是我区保存的形制较好的北帝庙之一,瓦脊大量运用佛山陶塑工艺,中饰宝珠,中段塑有人物,两端有鳌鱼,并有“光绪三十年 石湾均玉造”
周氏大祠堂位于乐从路州。清代光绪丁亥(1887年)建,民国八年(1920年)、1996年、2000年均有重建。坐北向南,三进两廊一后院,分左、中、右三路,面阔22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1087平方米。单檐硬山顶。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屋脊雕有灰塑人物、鸟兽、花卉图案。前廊为雕花抬梁式梁架,均为人物及花卉雕刻。两扇大门上绘有门神,刻有一副对联“笃诚万代光先祖,祜训千秋仰后贤”。门侧置两块花岗岩抱鼓石。 第二、三进面阔各三间,进深各三间,均为穿斗式梁架。二进有刻着清代书法家、前贵州政务厅长陈官韶书写的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的硬木屏风,屏风按原貌重造。除中座的壁画重新绘画外,内墙上的壁画基本上还保留原状。 2006年1月8日公布为顺
刘氏宅第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腾冲村掘涌大街25号。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旅居南非的刘荫兴建。是高两层带一小方亭的砖混结构房屋,坐南向北,面阔10米,深两座17.2米。平顶,青砖墙,麻石脚。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正面为水磨青砖墙,平整细密。正门回字门,麻石门框。墙上开窗,麻石窗框,铁窗枝,彩色玻璃窗门。窗楣上有拱形、直线、花形的砖雕窗饰,砖雕人物故事场景非常精致,并雕有“民国癸酉”、“新同泰造”字样。砖雕墀头相当细致。屋内的密排梁规格较高。房屋建筑本体和木雕饰件、趟栊门、民国时的木对联、水井、井泵、家具等室内陈设较完整保存,是珠三角地区罕见的、高质量的近现代民居。2006年10月25日,刘氏宅第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
隔塘邓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隔塘大街10号。始建于明朝末年,清道光三年(1823)重建,1999年再重修。坐南向北,面阔三间12.5米,进深三进25.6米。硬山顶,灰塑龙舟脊,人字封火山墙,素胎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8架,前设三步廊。前廊的雕花驼峰、木雕托脚以及砖雕墀头精致。中座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鸭屎石质构筑。正面刻有“文章华国”,背面为“诗礼传家”,在顺德祠堂中少见。后堂孔皆堂进深三间12架,前双步廊,后三步廊。步梁砍削成月梁形式,并存有鸭屎石柱。祠堂主体为清代建筑风格,遗存部分明代建筑构件,能反映祠堂的沿革,有一定价值。 2009年7月,隔塘邓氏大宗祠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玉麟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下沙坊。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建,跨水腾涌,连接下沙村与水藤旧大路。桥东北西南走向,为单孔梁式石板桥。花岗岩石桥墩,刻有 “此桥头借邓永锡堂地”。桥面由五条长条花岗岩石构筑。桥身两侧正中都阴刻“玉麟桥”三字,上款为“道光八年戊子”,下款为“阖堡鼎建,钟宝兴造”。桥头上各有两条石栏杆望柱。桥一边有石阶7级,一边有石阶6级。桥头有桥碑,刻有“石梁重大,耕牛止许渡水来往,不得踏桥,道光八年通堡公泐”,反面有“通堡公议,石梁重大,耕牛止许渡水来往,不得踏桥,永为禁戒”。该桥与相关的传说,具有一定艺术、民俗价值。2009年7月,玉麟桥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岑桑祖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葛岸北区北华街1号。清建筑风格。原为奉政大夫第,著名作家、出版家岑桑幼年时曾在此-。坐西南向东北,面阔三间9.3米,进深二进10.7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凹肚式。前三檩搁墙,后四架梁。墙楣灰塑有“平步泗合造”字样。麻石门框,存木门及木趟栊。后堂进深一间11架。建筑木檩搁墙或以瓜柱承托梁架及檩条。头门次间和后堂均以木板分隔出0-,木楼板置铁漏窗。栏板雕有花鸟、诗句,尤其精致。该建筑具岭南典型民居风格,是研究岑桑先生及广东文化活动的资料,具有一定历史、艺术价值。2009年7月,岑桑祖居被列入第四批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教德拱北里更楼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教德坊通往葛岸的路口拱北路上。是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教德陈氏光睦堂为当时村民报更、防盗和抵御侵略而建。建筑坐东南向西北。楼面阔6.2米,深5.6米,高6米,现仅存二层,占地面积34.7平方米。 红砂岩结构。正面嵌有麻石匾,阴刻“拱北里”。前后开门。正门门楣上有拱形麻石浮雕瑞鸟、瑞兽等图案。更楼开瞭望眼、开窗。窗麻石框,铁窗枝,窗楣有拱形花卉灰塑。内有石刻阴刻行书“教德消防所”。拱北里更楼与东望楼、南望楼、西望楼、北望楼一起成为顺德保存最好的民国时期民防建筑。2006年10月25日,更楼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冼光及其家族墓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大罗村北万松原。是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冼光的家族墓地。共有墓冢四座,坐南向北,东西向一字排开。冼光夫妇合葬墓位于最西端,往东依次为未名氏墓、冼光父母墓、孺人胡氏张氏墓。墓呈交椅状,垅环中央置红砂岩石帽状装饰,山手饰红砂岩石狮,红砂岩踢靴凿成椽瓦状压顶,享堂共有二级。墓前有红砂岩石武士、石兽六个。墓侧有“皇明谕祭碑”等碑刻五通,落款为正德六年、嘉靖二十三年、嘉靖十二年、万历六年。墓群是顺德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墓群,有较高价值。2006年10月25日,冼光及其家族墓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村牧伯里一巷4号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沙滘南村牧伯里一巷4号。清代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三间两廊式布局。坐东南向西北,金字硬山顶,青砖墙,红砂岩石脚。麻石窗框,铁窗枝,窗楣有拱形山水灰塑。街门向西,小屋檐素胎瓦当,雕花封檐板,花鸟砖雕墀头,墙楣花鸟壁画,麻石门框、门额、门槛,趟栊门,两扇木门,三级麻石阶上街门。民居里还有后院一些附属建筑厨房、柴房、冲凉房、厕所及水井。该民居属于牧伯里最常见的民居。2006年10月25日,南村牧伯里民居群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村低地中街二巷3号民居位于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沙滘西村。清代建筑。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廊式布局。占地95平方米。灰塑龙舟脊,镬耳山墙,素胎瓦当,青砖墙,红砂岩石脚,猫耳窗,粗大铁窗枝。街门向北,小屋檐素胎瓦当,雕花封檐板,花果金钱纹砖雕墀头,墙楣壁画模糊,麻石门框、门额,趟栊门,两扇木门,三级麻石阶上街门。该民居是岭南常见的中型三间两廊式布局民居的典型。2006年10月25日,西村低地民居群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姓回甦井”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水藤村先扬马巷。元代提督马良佐之孙马聪开凿。传说开井后,有人在井水中下毒。马姓人将井水全部抽干,在井底放下朱砂,上压带小孔铜板,自此以后井水能除百毒,故又称“朱砂井”。 井栏、井圈均由鸭屎石构造。井口外径0.70米,内径0.53米。井栏内侧阴刻“马姓回甦井”五字。井水常年充沛。该井是我区保存最好的元代古井,具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10月25日,马姓回甦井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明顺德何氏大宗祠位于顺德市乐从镇。是何姓厚本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面阔三间,深三进,面积600平方米。头门是歇山式,莲花斗栱,四柱、底梁、华板所用石料均为砺石,木横梁雕瑞兽、花草,华板饰龙、马、麒麟浮雕,具有晚明雕刻特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91年顺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顺德陈家祠位于顺德市沙窖镇。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三进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木料采用酸枝、坤甸、柚木、花梨等良材,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木雕的槅扇、屏风、裙板等,或镂空雕刻,或嵌彩色玻璃,均极讲究精美。石雕栏板工艺精堪,灰塑瓦脊精细传神。堂柱高6米以上,两人合抱。长逾5米的木雕祭桌,兽首爪脚,古拙凝重。据说,当时每日近千人开工,用了五年时间完工。陈氏大宗祠规模庞大,用料精良,工艺精美,像广州陈家祠一样,其衬祠也是当年陈氏子弟读书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夕是沙隆中心小学的校址,之后它的前座和中座为沙滘小学而后座则是沙滘中学一部分,正因为如此,该祠堂才在文革中免遭破坏,保存基本完好,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良教何氏家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良教外工村。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7),现存清代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进40.9米。硬山顶,素胎瓦当,青砖墙,麻石脚。头门前设三步廊,雕花梁架。两根麻石方前檐柱,四方出戟柱础,有人物挑头。虾公梁,石狮、异形花卉斗拱隔架。门枕石和石门框上雕有瑞兽。石门框上刻有“何氏家庙”大字。该家塾保存情况稍差,但结构基本保存,并且作为祠堂群的一部分,仍有其作为“家庙”功用的价值。2006年10月25日,以良教祠堂群名义,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