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
越南范鸿泰墓位于广州市先烈路黄花岗公园后太和岗。墓为水泥砌筑,面积约80平方米。花岗石墓碑,呈锥形,碑座分三层。碑高3.27米,正面镌刻中、越对照文字:越南范鸿烈士之墓。墓侧竖立烈士墓表,宽1.8米、高2.6米,记述烈士生卒简历。范鸿泰(1892—1924年),原名成绩,越南义安省北圻人。早年加入越南光复团、义烈团,投身越南民族解放事业。1924年6月19日写下《告全世界人民》遗书后,在中国革命者的协助下,以新闻记者身份作掩护,进入广州沙面维多利亚酒店(现胜利宾馆),用-行刺法国驻越南总督麦林,当场炸死炸伤其随从数人,麦林逃脱。范鸿泰在-包围追捕的危急情况下,跳入白鹅潭壮烈牺牲。其遗骸原葬于先烈路二望岗,墓向西南越南方向。1958年
史坚如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3月公布。史坚如墓位于黄花岗公园内。原墓葬在先烈路青菜岗,1913年建成,1978年因建设需要,迁葬至现址。现墓园门楼石额为原物,上刻“史坚如先生祠”,上款为“民国二年”,落款“胡汉民题”。过一花岗岩石砌的三级平台和石阶,置史坚如立像。像与方形石座均由白云石雕成,基座的正面刻有烈士的生平简介,末署“中华民国二年七月孙文等公建”,均是从原墓葬迁来的。
邓仲元墓位于先烈中路79号黄花岗公园内七十二烈士墓东南侧。园内青松翠柏,互相辉映,蔚为壮观。墓道门楼面阔三开间,两边有厢房,是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正面中间的门洞两旁有方形倚柱和圆形旋柱各两根,是仿希腊的科林斯柱式,柱头混线变化多样,柱础线脚简洁,旋柱支撑旋拱的门洞,门楼正上部的山花有“邓仲元先生墓道”字样。门楼两侧有围墙50多米。墓门后约400平方米的祭场,其右侧有邓氏铜像和八角亭,铜像原置广九车站门前邓氏被刺牺牲处,50年代初移置到这里。铜像中的邓仲元身穿军大衣,头戴人沿军帽,右手叉腰,左手握-,再现了陆军上将的英姿。八角亭是混凝土结构,绿琉璃瓦,八角攒尖顶。祭台右侧设乐台。墓冢上建有一仿西式古典风格的亭子,高8米,
梁国一(1892—1923),海南文昌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先后毕业于陆军小学、陆军速成学校。1915年袁世凯窃国,嗾使粤军总督龙济光,杀害革命党人。广东革命党人组织中华革命军,文昌革命党人陈侠农任琼崖民军总司令,任命梁国一为前敌总指挥,与敌军琼崖镇守使黄志桓部,在乐会县(今琼海市)椰子寨间鏖战数月,遏其凶锋。南北议和后,陈侠农释兵就任国会议员。抵京后被怨家所控制被捕入狱。梁国一北上营救未果。陈侠农牺牲之日,梁国一哭以诗曰:“伤今吊古余生恨,烈士含怨志未酬。”陈侠农被害后,梁国一返粤,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任卫队长兼教练官,不久调任第二军总司令部副官兼第五连连长。在两阳地区(即广东阳江、阳春地区)扫清土匪,修路、禁烟,-,协助地方
黄花岗烈士陵园东部,有一座占地180平方米的方柱形纪念碑式墓葬,附葬于七十二烈士墓的东侧。墓碑正面刻着“潘达微先生之墓”;东面为姚雨平撰的《潘达微君墓表》;西面为李章达题的《书潘达微君墓碣》;北面刻着辛酉年(1921年)《潘达微自述》。1929年,潘达微在广州病逝。后附葬于黄花岗畔,与七十二烈士英名同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