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垌镇位于浦北县东北部,地处六万山区腹地。东邻平睦镇,西北与福旺、寨圩、六硍等镇接壤,南与小江镇及博白县的永安镇相邻。距县城36公里。石梯江自南至北贯穿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00.62平方公里。辖芳田、月光、垌口、平石、福明、文明、官垌、旺充、垌表、东叶景、文丰、江口、龙地、大岸、甜竹、历山、群生17个村委会293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全镇总人口4.25万,其中农业人口4.14万,非农业人口1420人。有宜林山地1.6万公顷,耕地面积1466.67公顷,水田900公顷。产业以烟花爆竹、木材加工、水产养殖、八角种植为主。200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35亿元,农业总产值1.23亿元。财政收入66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6元。城乡居民年未储蓄存款余额6501万元。
建置沿革官垌古称石梯,亦称石梯山。1952年置浦北县时设为十区(六横)下的一个乡。1953年8月,广西省人民政府将原属博白县的第四区改属浦北县管辖,设立第十一区(官垌区),下辖历山、大银、黄冲、文山、文明、江口、龙地、垌口、平石、官垌、芳村11个小乡。1957年11月撤区并乡,设官垌乡。1960年改为官垌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官垌乡。1993年12月,由乡改为镇至今。
自然环境境内重峦叠嶂,溪河纵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属典型的山区乡镇。
农业主产水稻,旱地种植木薯、玉椎茸魑铩=夥徘埃甘衬昃恫挥�100多公斤。解放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绿肥种植,改良土质,选播良种,粮食产量增长很快。1975年,全公社粮食播种面积2437.13公顷,总产量6896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1991年后,全镇逐渐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新技术。2007年,平石、福明、历山、文峰等村委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水稻单产由1992年的亩产250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00公斤。2008年,全镇推广种植超级水稻200公顷,亩产达520公斤。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单一的“粮—稻”种植结构,开始向“粮—经”并重结构转变。1990年,全乡种植木薯1333.33公顷以上,年均产木薯干片500多万公斤,面积、产量均居全县之首。全乡有茶园面积80公顷,官垌茶厂年产鲜茶叶40多万公斤,主要产品有绿茶、红碎茶等。官垌绿茶是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引进金萱、白茶、乌牛早等茶叶优质品种种植。2008年,全镇新种名优茶面积36.67公顷,糖蔗种植面积100多公顷。全镇农业总产值1.23亿元。
林业官垌镇是县林业生产基地,素有“绿色宝库”、“木材之镇”的美称。全镇林木有数十种,主要有杉、椎、松、樟、柯、桉树等,其中杉、椎、松连片面积大,品质优良,是建材、家具的优质原材料。1990年,全镇有森林面积1.33万公顷,其中用材林1.07万公顷,经济林2000公顷,木材蓄积量50多万立方米;还有近万亩的竹林,可为造纸、编织提供原材料;林副产品主要有松脂、八角、玉桂、药材等。八角种植业是官垌镇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镇共有八角经济林6666.67公顷,总产量350万公斤,总收入2450万元。全年新建八角改低创高示范基地66.67公顷,并以此为依托扩建占地3.33公顷的八角粗加工场。官垌镇成为全县最大的八角生产基地。
畜牧业解放前,养殖业多以私养为主,主要养殖猪、鸡、鸭、牛等。部分农户还养有鹅、兔子等。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养殖重点户、专业户。并充分利用镇内木薯产量大的优势,发动群众发展养猪等养殖业。20世纪90年代初,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多,畜禽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91年,全镇生猪存栏1.7万头,生猪出栏2万头。2007年,全镇有7个养殖场,家禽存栏量达3.2万羽。充分利用山区空气清新、环境污染少、山坡地多等地理优势,通过“公司+农户+基地”方式,积极引导群众在八角树、杉木林旁发展规模养鸡业。2008年,全镇有25个规模养鸡场,存栏量达16万多羽。
水产业境内河溪纵横交错,天然饵料丰富,当地群众利用田间、河溪边的活水和青草“小窝养大鱼(草鱼)”这一水产养殖的特色,逐渐形成为一个支柱产业。1986年被授予自治区、地区淡水养鱼先进单位称号。1990年,全乡产鲜鱼18万多公斤。此外,还有天然野生的水鱼、斑鱼、花鱼、塘角鱼等名贵鱼类。2003年,成功注册“官垌鱼”商标,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官垌鱼”生产;同年组建官垌鱼养殖协会,通过协会推广应用淡水鱼标准化养殖,扩大官垌鱼产业规模。2007年通过广西电视台《走进农家》、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等栏目推介“官垌鱼”,迅速提升“官垌鱼”的知名度。2007年12月,官垌鱼生态养殖又通过农业部的考核验收。官垌鱼以其独特清甜的味道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并销往县城、灵山、玉林、钦州等地。2008年,全镇“官垌鱼”养殖面积发展到133.33公顷,总产量187.5万公斤,产值6750万元。养殖“官垌鱼”的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31%。
乡镇企业1988~1990年,官垌乡办企业有茶厂、淀粉厂、木器加工厂、糖果饼干厂、皮件厂等。其中1988年办的皮件厂生产劳工皮手套,产品全部出口,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糖果饼干厂建于1989年,使用上海全套自动饼干生产设备,生产的椰汁克力架、雪克脆香蛋奶、椰蓉蛋奶等饼干,销往自治区内和广东、海南、贵州等省,年产值达200多万元。1990年,全乡企业总产值835.78万元。1995年,全镇企业达1760个,总产值达2.03亿元。1999年,引进广东客商投资建设官垌烟花厂,产品销往美国、德国等国家。2006年,官垌烟花厂投入技改资金100多万元进行技改,全年实现产值1100万元、税金266万元,均比技改前大幅增长,并新增就业岗位50个。2007年实现产值2000万元,实现税收450万元。2008年,全镇共有企业17个,涉及小水电、电子加工、针织、烟花爆竹等多个行业,工业总产值2.35亿元。
官垌还充分利用石梯江水量丰富、水流落差大的天然优势,开发建设官垌大坡、旺有滩、吨督滩、芳田江表田、历山5个水电站,为社会发展提供洁净环保的电力能源。
城镇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官垌街道狭窄拥挤,街道总长只有200米,楼房稀少,总建筑面积仅为4500平方米。从1983年起,城镇交通、通信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已建成15米、宽1000米长的街道6条,并全部硬底化,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08年,镇开发区内新建楼房达200多户,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商业全镇有官垌街和历山街两个集贸市场分别成圩。当地群众交易场所集中在官垌街,农贸商品有稻米、禽畜、木薯、玉米、八角、玉桂、甜笋等。解放前,每3天成一圩,每圩有3000多群众赶集。解放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日用工业品供应日趋丰富,商业地段日显拥挤。1991~1995年,集资兴建官垌贸易市场,还新增添垌口、平面、文峰、大岸、福明、月光等商品流通交易点。集镇内有固定摊点100家,从业人数460人,圩日赶集人数达6000人左右。
历山街地处历山村委,距官垌街约10公里。1881年,乡民郭普建建房在大历树旁做小买卖,后渐成圩。民国时期曾是历山镇公所驻地。1985年规划建设历山街,1999年拆除旧市场新建历山贸易市场。住户在市场开发区附近建楼房开商店,交易品种达50多种,赶圩人数达2000人左右。官垌供销社经营五金、百货、日杂、电器等,为群众提供服务。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