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村概况
一、自然概况
营山村坐落营山镇西南部,离政府所在地16km,牛棚镇至玉龙镇通乡油路穿村而过。全村辖7个村民组,381户,1640人,其中少数民族以苗族为主,共152户,367人。全村劳动力911人,其中外出务工94人。辖区土地面积15.6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5平方公里。实有耕地面积1600亩,无水浇地,草山草坡面积0.12万亩。年平均降水量945mm,年平均气温11.8℃。森林覆盖率为30%,有煤等矿产资源。全村土地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地貌类型:营山村属高原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成土母岩主要是石灰岩,有铁铝质山地黄棕壤、棕壤、灰泡黄泥土等三个土类。由于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其土层浅薄,加之人为活动加剧,大片耕地已逐渐向石漠化演变,是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全村平均海拔2300米,最高海拔2453米,最低海拔2204米,相对高差249米。
二、气候特点
营山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冬季冷凉,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多,年总辐射为121.68千卡/厘米?小时,年均温11.8℃,年总积温4132℃,年降水量945毫米,年无霜期为215天。水资源贫乏,境内没有河流,水源点少。境内有煤等矿产资源。
三、自然资源
营山村土地总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面积1000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400亩,天然草地面积600亩,其他面积1000亩(含荒山荒坡),土地面积大,人均占有9.5亩,人均占有耕地1.83亩。由于土层瘦薄,中低产土面积1600亩,占耕地的53%,坡地占20%左右,部分耕地基岩裸露,土壤肥力差,广种薄收。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酸性重。
四、生态环境状况
全村林地面积1000亩,其中有林地面积500亩,占林地面积的500%。全村森林覆盖率为11.32%。部分坡耕地和荒草地已演变为石漠化,石漠化面积2.5千米,生态环境脆弱。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人口构成及文化素质
2008年底全村总户数为381户,总人口为1640人,其中:少数民族152户,少数民族人口367人;性别构成为:男性861人、占52.5%,女性779人、占47.5%;人口密度为105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现有人口中,育龄妇女368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81人,无孩12人,一孩21人,二孩50人。在已婚育龄妇女281人中,已采取绝育措施的16例,上环10例,节育率达9.25%。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9‰,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计划生育形势严峻;有劳动力911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文化471人,占51.70%,初中文化175人,占19.2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9人, 占2.08%。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少。
二、基础设施状况
营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仅有少量的坡改梯工程。无人畜饮水工程水池,蓄水量少,没有引水管道。农村道路,有通组公路4.5千米,有农村沼气池50口。
三、产业发展状况
营山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业不突出,且小而全。200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00亩,粮食总产量367.36吨;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24公斤,良种推广面积只有500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55.56%,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其他作物播种面积500亩(主要是绿肥)。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689头(匹),猪存栏1153头,猪出栏53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20头;羊存栏544只,出栏112只,家禽存栏1052只,出栏736只。年肉总产量15吨,人均1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2008年末全村总产值373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225万元,占农业产值的54.2%,其它产值153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5.8%。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
四、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村有有小学一所。卫生室1个。2000年省妇联扶贫帮扶营山村建设301口小水窖,2007年法国ID项目援建28口小水窖,两个项目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人畜饮水问题。解决了全村一半左右的人畜饮水问题。目前这批水窑仍较好地发挥作用,但若遇干旱相对严重的季节,全村人畜饮水仍无法解决,只能到镇政府所在地灌装运回。实施“茅改”和“危改”,解决了部分住房困难户住有所居问题。2008年地区扶贫办帮扶营山村援建茅草房改造42户,今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户,总投入资金38000元。建设沼气池,解决部分农户生活用能问题。全村已实施50户沼气池建设,总投资50000元。组织开展水利建设,改善耕地灌溉条件。2005年乡镇组织村民对山塘进行清淤补漏,缓解了3个组900亩耕地的播种季节缺水问题。
通过以上扶贫措施实施,营山村水、电、路等人居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该村基础差,底子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加上村民思想意识落后,目前营山村还属于极贫村,还需上级相关部门大力帮扶。
第三节 贫困状况与贫困原因
一、贫困状况及突出问题
营山村属于极贫困村。2008年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1600亩,其中粮食作物1100亩,烤烟面积500亩,粮食总产量367.36吨,人均占有量224公斤;经果林以核桃为主;2008年末大牲畜存栏689头(匹),猪存栏1153头,猪出栏538头,在生猪存栏中有能繁母猪520头;羊存栏544只,出栏112只,家禽存栏1052只,出栏736只。年肉总产量15吨,人均18公斤,低于全镇平均水平。全村农户家庭总收入373万元,收入来源以种养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农作物种植年收入为225万元(经济作物年收入为46.79万元),养殖业收入60万元,务工收入为83万元。按调查计算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92元,其中在1196元以下的有858人,占总人口52.31%。
通过民意调查了解,营山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是饮用水困难;二是生活用煤困难;三是看病距镇卫生院远;四石漠化严重;五是交通困难;六是养殖水平低,种植单一,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七是农民素质低;八是现有住房条件差;九是生产生活用电不稳定,电量不足;十是生态环境差;十一是部份极贫户需国家救助;十二是阳方、大石街等组的儿童上学路途远;十三是兽防条件差;十四是缺企业。
二、贫困原因分析
营山村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的。营山村位于岩溶地区,水源点少,缺水面大,生态环境脆弱,土层薄,土地生产率低,矿产资源贫乏,海拔高,热量条件差。群众经济来源少,基础薄弱,增收困难大;群众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增长快,劳动力素质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弱。基层组织薄弱,进取精神差。具体原因:
(一)制约营山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群众文化素质较低,发展观念落后。一是文化程度低,全村共1640人,文盲占34.6%,小学占55.4%,初中占8.7%,高中占0.9%,中专占0.2%,大专占0.2%。二是生育观念落后,人口比例不协调。17岁以下人口700人,占全村人口的42.6%,因逃避计划生育而举家外迁的有20户。三是沿袭传统种植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0.16万亩,良种种植面积仅占15%,应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
2、贫困程度深,发展后劲不足。一是贫困人口比重大,按新口径计算,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比重高达52%。二是贫困程度深,据调查,421元-520元的有5人,521-620元的有34人,620元-720元的有152人,721-820元的有170人,821-1197元的有497人。目前还有一级危房户47户,需尽快实施危房改造工作。三是贫困原因复杂。通过对营山村贫困户的调查汇总分析,贫困原因中,因缺少资金致贫的占39.6%,因自然灾害致贫占27.2%,因丧失劳动力致贫占3.4%,因学因病致贫的占7.6%,因缺少耕地致贫的占15%。
3、严重缺乏生产生活用水。因地质条件的限制本村无法采掘出地下水,全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靠汇集到小水窖的自然雨水。小水窖也还有80多户没有修建。由于生产生活用水全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旱情严重时,老百姓只能到10多公里外的镇政府所在地装罐运回生活用水,烤烟种植和农作物种植主要“靠天吃饭”,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等行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十分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4、燃能成本高。由于该镇没有生活煤矿,生产生活用煤需到邻近的乡镇购买,吨煤价高达700元以上,农户用能成本畸高,全村88.9%的老百姓生活用能主要依靠薪草木。调查中农户反映,目前每烘烤一亩烟叶需用700元左右的煤炭,扣除每亩250元左右的补助,每亩需支付煤炭成本400多元,直接影响了农户种植烤烟的积极性。生活用能方面,4口之家的农户每年燃能支出在1200元以上,约占总收入的35.2%。当地老百姓习惯于施用农家肥种植烤烟,并且多数农户认为沼气池的沼液和沼渣肥效低,用于种植烤烟效果差,所以农户对发展农村沼气池抵触情绪很大,沼气池推广难度大。
--人口总数:1640人 农业人口:864人 非农业人口:11人
--行政区面积:2.0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1600.0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苗族,菜族 发展口号:以种植业带动养殖业全面发展
--所辖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 生产总值:373.0 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种植业 名特产品:核桃,洋芋 办公所在地:营山村村工所
--自然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 资源:有少量的铁、铝矿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