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王官营村[bālǐwánɡɡuānyínɡcūn] 地处北纬39°51′58.00″ ,东经118°20′05.00″,位于榛子镇北部,东至石郎庄村,南至冯庄村,西至于家庄村,北至棋盘村。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亩,总人口2010人。其中汉族人居多,占98%,少数民族有满族、壮族、回族、达斡尔族等,占2%。姓氏以张姓居多,王、宋、孙等次之。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有一王姓官员在此占产立庄,并为庄主,且此地距榛子镇中心八里,故取名八里王官营,后简称王官营。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中,恢复原村名八里王官营。1958年属榛子镇人民公社王官营管理区,称王官营大队。1961年4月调整公社规模,属冯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属冯庄乡,称八里王官营村民委员会。2002年合乡并镇后属榛子镇至今。
1、历史人物
孙凤翥
孙凤翥(?~1940年)男,汉族,小学教师,滦县八里王官营人(现属榛子镇)。
孙凤翥在教学中常灌输民族精神爱国思想。1940年4月,驻榛子镇日军中5名特务假扮八路军侦察员到学校搜查抗日村干部,被孙凤翥看破,孙老师暗中派人通知抗日游击队,游击队及时赶到,因搜捕不密,特务逃跑。9月,榛子镇日伪军包围王官营,强迫村民集中。5个月前尧幸逃跑的特务认出孙凤翥,将其带往榛子镇日伪据点,严刑拷打,孙凤翥守口如瓶,驻榛子镇日军小队长高桑情知对中国知识分子来硬的不行,便软硬兼施,劝孙写悔过书,孙凤翥更是气愤至极,厉声相斥:“我孙凤翥乃中华炎黄子孙,上跪天,下跪地,岂能向侵略者屈膝!”扑上前去,抄起砚台砸向鬼子高桑,高桑气恼万分,令人加倍摧残孙凤翥,凉水、扛子、辣椒面、军犬嘶咬、非人刑法都用尽了,孙凤翥大义凛然。时隔不久,被日军枪杀。
2、 村庄建设
聚落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630米,南北宽约520米,街道东西走向,房屋建筑以北京平为主,水泥、砖石结构,坐北朝南。全村街道全部硬化,硬化面积60000平方米,朴实花砖35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400盏,村内栽植国槐、垂柳、紫叶李、海棠、龙抓槐等1500余株,建仿古牌楼1座,文化墙300多平方米,有健身娱乐广场2处,村容村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村有完全小学1所,有学生350名,教职员工30余名。
该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3007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畜牧业以奶牛、生猪为主,有规模奶牛合作社1个,优种存栏600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合作社1个,存栏12000头(包括一元杂交种猪和二元杂交种猪);养羊合作社1个,存栏3000只,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发展。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就有24名,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