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小山子镇 > 双山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小山子镇双山村概况

[移动版]

双山村[Shuānɡshāncūn]位于小山子镇政府所在地北6公里处。东靠苇沙河,隔河与双兴村相望,西依牤牛河,北岸志广乡,南接胜丰村,北邻双利村。东经128°01′;北纬45°36′。总面积44平方公里,聚落呈长方形分布。现有963户,户籍人口3 778人。耕地面积为27 100亩,其中水田25 000亩。

因境内西侧有一座小山,东北方向还有一座矗立的小山,故取名为双山村。1958年成立双山大队,1984年改为双山村。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与双胜村合并称双山村,辖青山屯、梁大院屯、东升屯、四方地屯、农场屯、山后屯、七家子屯、芦家糖坊屯、小荒屯、兴隆屯10个自然屯。村委会所在地设在青山屯。

青山屯(恒兴屯)

青山屯[Qīnɡshāntún]也叫恒兴屯,位于小山子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处。是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邻七家子屯,西邻梁大院,南邻芦糖房屯、荒道子屯、万大桥屯,北邻四方地屯。东经128°01′;北纬45°36′。现有居民166户,户籍人口636人。耕地面积3 958亩,均为水田。

青山屯原名恒兴屯,这个名字由来久远,据说很久以前在这块土地上,有户人家经营油坊,又设立私塾,还有经营其他非农行业作坊的,他们指望自己的买卖兴隆,都分别将自己的行业档牌写成“某某恒兴甲”,“恒”是永恒的意思,“兴”是兴旺的意思,“甲”是甲、乙、丙、丁的“甲”第一的意思,总的意思就是永恒兴旺,永远第一。后来归户成屯,把这附近散居户都迁居一起,将该屯起名叫恒兴甲。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方便起见,“恒兴甲”就写成“恒兴屯”了。后改名为青山屯,此屯名一直沿用至今。

梁大院屯

梁大院屯[Liánɡdàyuàn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西1公里处。西面与龙凤山镇的前杨家屯、赵家屯隔河相望,南面与原胜进村万大桥屯相邻,北面与双利村周家炉屯接壤。东经127°59´;北纬45°36´。现有137户,户籍人口501人,其中满族人口28人。耕地3 185亩,其中水田2 538亩。

该屯屯名是因姓氏而取。据说,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只有散居的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梁的人家,在民国时期从山东淄博迁来,梁家的人口最多,日子过得也非常富有。日本人归村并户时,把附近散居的人家都迁到梁家所在的地方,此地便形成屯落。因在当时梁家的房子最大,故取名为梁大院屯。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因此屯位于双山村西侧的小山处,所以将梁大院屯改为西山屯。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需要恢复历史名称,又将西山屯改回梁大院屯,此屯名一直延用至今。

火烧屯(新安屯)

火烧屯[Huǒshāo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西北1公里处。东面是四方地屯,西南有梁大院,南与万大桥为邻,西北边是双利村周家炉屯,东南是青山屯。东经127°59′;北纬45°37′。现有93户,户籍人口374人,其中满族53人。耕地面积为2 533亩,全部为水田。

曾名新安屯。据说,因这块地势比较平坦,很早以前就有从辽宁奉天府迁来的于家、莫家,从山东迁来的张家等几户人家相继在这居住,而后某年的春天,其中一家小孩玩火,不慎将柴垛烧着,因无法控制致使几户人家财产全部烧光,非常惨烈,从此人们都离开这个地方。伪满时期,日本人实行归村并户,再次发现这块地方地势平坦,适合居住,便将附近散居的住户迁到此地,他们中有的人还知道这里经历过的一场大火,就在此地钉一个标桩,取名叫“火烧屯”。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地的百姓都希望生活安定一些,便将屯名改为新安屯。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历史名称,便将屯名又改回了火烧屯。

四方地屯

四方地屯[Sìfānɡdì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1.8公里处。东邻苇沙河,西邻火烧屯,北接双利村东岗屯。东经128°01′;北纬45°37′。现有151户,户籍人口585人,其中有蒙古族5人,朝鲜族2人,满族6人。耕地面积为4 387亩,其中水田3 952亩。

双山村北面的小山就矗立于该屯的东北部。闯关东时期,孙家、纪家、各家、赵家等几户人家从山东迁来这里,依山而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喝的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澈泉水,耕种的是在山的正南面自己开垦的四四方方的一块肥沃的土地。因地形他们又把这块地称为“四方地”。他们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年年风调雨顺,经劳作能供给他们充足的粮食,所以他们对这块地很崇拜,也觉得很神奇。后来日本人实行归村并户,将附近零散的居民全都聚集到此地,此地便形成屯落,屯址就设在山的西南面0.9公里处,因为勤劳朴实的人们期盼过四平八稳的生活,所以就借用了“四方地”这个名字为屯名,四方地屯这个名字一直延用至今。

农场屯

农场屯[Nónɡchǎnɡ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北3公里处。东面隔苇沙河与双兴村为邻,西面是四方地屯,北面与山后屯相接。东经128°03′;北纬45°37′。现有46户,户籍人口181人。耕地面积2 190亩,全部为水田。

该屯建于1954年,最初只有陈才、徐佰祥、张禹廷、张喜廷、陈海林、姜子芳、许清福、许清珍等几户人家从青山屯迁来此地,在此开垦大量的荒地,用来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所以附近的人便都称这个屯为农场屯。建屯之初也有人将此屯叫做东山屯。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人们希望这里还要有新的发展,又因该屯位于双山村东部,故更名为东兴屯。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后,要求恢复历史名称,又重新延用了农场屯这个名字。

山后屯(东长屯)

山后屯[Shānhòu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北4公里处。东面与双兴村五部落隔河相望,西北面与双利村的东岗接壤,西南3.5公里是青山屯。东经128°03′;北纬45°38′。现有43户,户籍人口178人,其中满族人口4人。耕地面积为1 683亩,其中水田1 495亩。

1954年立屯,因此屯位于双山村北面小山的后面,即北面,所以称该屯为山后屯。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一切都要焕然一新,该屯在双山村的最东边儿,因山遮挡,难见其貌,就好像一轮旭日一样,未平出高山,难见其颜,如见其颜便已是太阳冉冉升起之时,正是有了这样寓意,当时就借用一个东方的“东”字,又用了一个引其向上的“升”字,组成 “东升”,将山后屯更名为东升屯。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时期,要恢复历史名称,便又改回了山后屯。

七家子屯

七家子屯[Qījiāzi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1.5公里处。东面与双兴村二部落屯隔河相望,南邻小荒屯,北面与农场屯相接。东经128°03′;北纬45°36′。常住户75户,户籍人口271人。该屯耕地面积2 103亩,全部为水田。

该屯地势西高东低,历史称东边为坎下,西边高处为坎上,现在七家子屯基就位于坎上。据说,在闯关东时期,有于氏家族从辽宁奉天迁来,还有董树田、雷殿云、崔散权、韩顾路、潘家、李家六姓氏家族从山东省迁来。这七户人家为了谋生来此开荒,他们分别居住坎下和坎上。坎下每逢大雨连绵,河水上涨,闹水灾,住在坎下的几户人家相继都搬到坎上。最后他们都住到了一起。伪满时期,日本人实行归村并户,便把屯基立于此地,因当时的七户人家,故取名为七家子屯,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芦糖房屯(长发屯)

芦糖房屯[Lútánɡfánɡ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1.5公里处。东邻小荒屯,西接原胜进村荒道子屯,南面与胜丰村三屯为地邻。东经127°62′;北纬45°35′。现有105户,户籍人口421人,其中满族人口6人。耕地面积2 662亩,全部为水田。

此地最早有一户姓芦人家从山东省闯关东来到此地定居,并在此开一个手工制作大块糖的糖房。由于芦家生意很兴隆,后逐渐又有人来到此地,便形成屯落,取名芦糖房屯。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改芦糖房屯为长发屯。1982年分队划归双胜大队二队,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历史名称,改回芦糖房屯。

小荒屯

小荒屯[Xiǎohuānɡ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3公里处。向东过五尚公路是兴隆屯,向西1公里是芦糖房屯,南行5公里是小山子镇政府所在地,北接七家子屯。东经128°04′;北纬45°34′。现有62户,户籍人口256人,全部为汉族。现有耕地1 406亩,其中水田1 293亩。

据说,此地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家主名张板山,曾当过兵。后来为躲避战乱,寻地谋生,从山东省逃荒来到这里。由于长途拨涉,非常疲惫,后来他们沿一条荒道艰难前行,当走到荒道西面有块树木很少、杂草丛生的地方时,张家家主说道:“不能再向前走了,我生就生在这儿了,死也不动了。”于是张家便在此定居下来,后又有人逃荒来此,形成屯落之时,张家的家主已是垂暮之年,他回想起当年饥饿荒凉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便将此屯取名为小荒屯。

兴隆屯

兴隆屯[Xīnɡlónɡtún]位于双山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4公里处。东有宝龙店育林区,西是小荒屯,北邻五尚公路。东经128°06′;北纬45°34′。现有85户,户籍人口357人。现有耕地3 139亩,全部为水田。

兴隆屯与小荒屯的名字由来已久,且始终未改过。据说与小荒屯张家家主一起的,还有一户姓赵的人家,家主是个文人,此两家人为躲避战乱,寻地谋生,不约而同地来这里。当张家家主走不动时,姓赵的人家又向前走一段,进了一个岔道,向前走了几里远,发现有两户人家居住,为老王麻子、任座洲两家,他们都是从山东省闯关东来到此地的。赵家便也在此地附近的一片树林子里搭建住处,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又有人逃荒到此,此地形成屯落时,赵家当年的家主早已是年迈的老人,他讲述了那些年来在参天密林之处,住着也很幽静,希望今后这个地方能兴隆些,所以便把此屯命名为兴隆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