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五常市 > 兴隆乡 > 永发村

黑龙江哈尔滨市五常市兴隆乡永发村概况

[移动版]

永发村[Yǒnɡfācūn]位于兴隆乡政府所在地北14公里处。东邻古城村,西邻兴隆乡民兴村,南邻大房村,北邻阿城区。东经126°54′30″;北纬45°21′59″。现有902户,户籍人口2 938人,其中满族331人,锡伯族2人。总耕地面积19 119亩,全部为旱田。

“永发”属政治地理名称,由三姓村和永发村合并而来,原由古城乡管辖,辖9个自然屯。

宋祥屯

宋祥屯[Sònɡxiánɡtún]位于兴隆乡政府所在地北14公里处,是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东邻阿城区桦树村施家屯,西邻兴隆乡民兴村三间房子屯,南邻于家屯,北邻张地方屯。东经126°54′30″;北纬45°21′59″。现有185户,户籍人口508人,其中锡伯族2人。耕地面积2 994亩,全部为旱田。

相传很早以前,宋氏家族的祖辈宋祥为避灾乱,从关里逃荒到此地落脚,在此勤劳为业,繁衍生息,历经多年,宋氏家族人丁兴旺,现在宋祥屯有一百多户人家,以宋姓居多,其次有梁姓、于姓等。此屯以宋祥先入为主,宋祥屯由此而得名。

东永发屯

东永发屯[Dōnɡyǒnɡfā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南2公里处。东北邻于家屯,西邻西永发屯,东南邻南楼屯,北邻新甸村。东经126°54′32″;北纬45°20′55″。现有116户,户籍人口414人。耕地面积2740亩,全部为旱田。传说,清朝末年李氏家族自关内逃荒来此,在此开荒种地,垦田定居。伪满时期日本人实行归村并户,将附近散居的农户聚集到此地,此地便形成屯落。东永发屯,在永发村的设立或在土地革命时期,取永远发展,无限腾飞之意,合名永发屯,属于行政名称,加之自然地理位置方位,得名东永发屯。

该屯的白景芳,某空军部队师长。

南楼屯

南楼屯[Nánlóu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南3公里处。东邻古城村郝家屯,西南邻铧子炉屯,南邻三道岗子屯,东北邻东永发屯。东经126°55′01″;北纬45°20′35″。现有68户,户籍人口244人,耕

地面积1 332亩,全部为旱田。相传李姓人家在二三十年代最先来此落脚。李姓的祖辈乃是殷实勤劳的人家,来此地带有许多的财宝,选了一块向阳的风水宝地,建起了最初的马架子住房,马架分两层,上层住人,地下埋藏宝物,马架子建在岗地,远远望去,坐北朝南,如高楼耸立,南楼屯由此而得名。

三姓屯

三姓屯[Sānxìnɡ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北3公里处。东与阿城区桦树村陈岐屯相邻,西与兴隆乡兰旗村相邻,南与王草囤相邻,北与新甸村新城屯相邻。东经127°0′37″;北纬45°22′31″。现有189户,户籍人口628人,其中满族人口200人。耕地面积 4 663亩,全部为旱田。

三姓屯因此地地理位置接近满族移民来此建立的旗屯,故相传建于清•乾隆年间。传说吴姓、刘姓、马姓三大户人家曾为朝廷官员的家奴,因官家的一些变故致使他们流放至此,在此开荒种地,垦田定居。后聚居而建屯,世代生息。因最初由三姓氏家族建屯,故得名三姓屯。由于吴家家主是满族后裔,最初在此地不止垦荒种地,还经营买卖,所以祖辈相传吴家大掌柜佚名“吴大包”。

三姓屯原隶属于三姓村,下辖三间房屯王草囤屯和三姓屯,三姓村设立于解放战争初期,属于松江省拉林县古城乡三姓村。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称三姓生产小队,1983年后复设兴隆乡永发村,下辖三姓屯。

王草囤屯

王草囤屯[Wánɡcǎodùn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北2公里处。东邻张地方屯,西邻红蓝旗村三间房屯,南邻宋祥屯,北邻三姓屯。东经126°53′22″;北纬45°22′22″。现有65户,户籍人口220人。耕地面积1 384亩,全部为旱田。王草囤屯原隶属于蓝旗村,北邻近阿城金上京会宁府,属丘陵地貌,早年森林广布,多白桦、柞树,水曲柳等落叶榛木,清朝中后期,由于关内灾荒不断,祖辈居于河北的王氏,迫于生计,兄弟三人,挑担步行,远涉千里,逃荒而来。历经几年,辗转至此,见此地沃野千里,依山傍水,便在此定居,自此建屯,以旗人为邻,在山旁建房,开荒种田,求得度日。一日,三兄弟开荒于山北,偶见铜钱数枚,进而深挖,地下竟铜钱成堆,深挖地下三尺见底,疑似钱窖。王氏兄弟甚是兴奋。但同时也犯了难,钱这么多,怎么装呢?长兄十分聪慧,见靰鞡草丛生,人没其中,不见踪影,靰鞡草纤细冗长,柔软坚韧,遂割草为囤,以装铜钱,连忙数日,编靰鞡囤百十来个,装满铜钱运抵家中,从此吃穿不愁,偶而施舍济贫,解邻人之困。翌年,便拴车买马,广购良田。从此,人丁兴旺,富足非常。此后,出钱地传名为钱窖地,王氏家族聚居之地为王草囤。

西永发屯

西永发屯[Xīyǒnɡfā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南3公里处。东邻东永发屯,西邻民兴村董家窝棚屯,南邻大房村铧子炉屯,北邻宋祥屯。东经126°54′08″;北纬45°20′40″。现有88户,户籍人口323人,其中满族人口131人。耕地面积1 835亩,全部为旱田。

西永发屯现为永发村五屯。据说西永发屯建于解放后,原永发村的设立或在土地革命时期,取永远发展,无限腾飞之意,合名永发屯,属于行政名称,加之自然地理位置方位,得名西永发屯相对东永发屯而言。张姓人家最早来此开荒种地,建立的屯基。

于家屯

于家屯[Yújiā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南2公里处。东邻张家油房,西邻东永发屯,南邻南楼屯,北邻宋祥屯。东经126°54′59″;北纬45°21′23″。现有40户,户籍人口136人。耕地面积855亩,全部

为旱田。相传早年间,有于姓人家自关内逃荒来到此地,在此开荒种地,垦田定居。后此地聚居而建屯,世代生息,生产生活,故此屯得名于家屯。

张地方屯

张地方屯[Zhānɡdìfānɡ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北1公里处。东邻桦树村张广屯,南邻宋祥屯,西邻王草囤屯。东经126°54′05″;北纬45°22′15″。现有88户,户籍人口294人。耕地面积1 900亩,全部为旱田。相传张姓人家最先由关内来到此地定居,主要以开荒种地为业,积下良田百顷,殷实富足,张家远近闻名,口口相传,历经多年,此地形成屯落,便由此得名张地方屯。

张家油坊屯

张家油坊屯[Zhānɡjiāyóufanɡtún]位于永发村村委会所在地东南2公里处。东邻古城村杨家屯,西邻于家屯,东南邻古城村李家油房,西北邻宋祥屯。东经126°55′25″;北纬45°21′35″。现有63户,户籍人口216人。耕地面积1 516亩,全部为旱田。据说,张家祖上名为张春的在此地创办榨油的油坊,由于生产力落后,只能靠人力或畜力,榨油机也只

能是手工制作的石辗或石磨,生产效率较低,工人也只能是自家人,或雇佣几个短期的雇工,或屯里人来带料加工,或以豆换油的方式进行交易,但张家人勤劳,日子相对过得也稳定富足。故此地形成屯落之时便以张春的油坊命名为张家油坊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