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都观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安寨村东路北台地上,玄都观又名颍阳观,是嵩山著名的道观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碑文记载,北宋得到皇室的重视,金代名道邱处机曾在此做法传道,名声大振,清雍正七年对观内的玉皇殿进行重修。玄都观现存完整的院落一座,保存有清代建筑玉皇殿一座,东西顺山房各一座,宋至清代石刻六品。大殿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灰筒瓦盖顶,出前檐。檐下置四根木柱,两山墙各置有砖雕须弥座式墀头,明间置木板门,梢间置方格窗,殿内地面用条砖平铺,殿前有月台。东、西顺山房:均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硬山小板瓦顶,前置小板门。玄都观内现存玉皇殿为清雍正年间重修,该殿系采用地方建筑手法,它对研究嵩山地区清代民居的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研究
刘村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东南约4公里刘村自然村东狂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呈长方形,面积约3.3万平方米,在村庄东边沿向东20米处的北崖壁上发现有明显的灰坑,文化层厚度2—4米左右,文化内涵较丰富。遗址的北部和东部90年代期间当地开设机砖厂将遗址挖去一大部分。在北部面南的断崖上仍发现有文化层和灰坑,另在砖厂挖土区的中部有一高5米,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台地内的土层上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块。从采集到的标本来看,陶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砂灰陶和少量的灰陶、黑陶。从残片的器型看有罐、盆、壶等并有彩陶钵残片;纹饰有绳纹、刻划纹、线纹、附加堆纹,部分器型胎质较薄。从发现的遗迹来看,遗址内不仅有仰韶时期文化堆积同时也有龙山文化遗存。采集的仰韶及龙山
安寨河东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安寨村东南狂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高西低,南北较长,整体略呈长方形分布。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从取土形成的遗址的南断崖和遗址中部的水渠东岸的西断崖上,可以清楚地发现相当丰富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红烧土块等遗存,还发现夹砂红陶、褐陶、黑陶、灰陶陶片,泥质红陶、灰陶、黑陶等陶片,另发现有白衣黑红彩陶片。纹饰除素面和磨光外还有细绳纹、中绳纹、方格纹、斜方格纹、篮纹、旋纹、刻划纹、附加堆纹、乳丁纹、戳印纹等,其中篮纹陶片和方格纹陶片最多;可辨器型有钵、圜底罐、大口尊、鬲、盆、杯、豆、斝、陶环、澄滤器等。从文物普查的情况来看,安寨河东遗址的文化堆积相当厚,且丰富,叠压、
万嵩寺位于登封市颍阳镇紫云山西车窑村,据寺内碑刻记载:大清康熙55年创建,清咸丰六年12月重修万嵩寺暨创建道房。万嵩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硬山式小板瓦顶,该建筑属清代民间佛教建筑风格,简朴典雅。大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共绘10幅彩色壁画,并用黑、朱红、淡蓝、白四种颜色组合绘成,分别绘有人物、风景、花草、树木、兽等图案。现存碑刻三品,分别为:《创建万嵩寺记》《皇清开封荥阳县儒学司训刘公讳之渊字颜如号愚谷感功德碑》《重修万嵩寺暨创建道房碑记》殿内壁画保存较为完好,为嵩山地区佛教寺院所少见,寺内保存的碑刻是该寺历史的见证,对研究该寺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沟中岳行宫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年代为金至清,类别为古建筑。2023年10月,冯沟中岳行宫被公布为第三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郭寨遗址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类别为古遗址。2023年10月,郭寨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