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襄阳市 > 宜城市 > 刘猴镇 > 董集社区

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刘猴镇董集社区历史沿革

[移动版]

清同治七年(1868),荆门境内编为12村,59里,刘猴属望乡村望乡村辖4个里,有村镇14个,董家集名列14个村镇之列。

1912年(民国元年),刘猴为荆门县第二区之一部分,区公所设置于刘猴集,董家集设乡,是乡公所驻地。

1932年是董集联保办事处驻地。

1941年实行新制,废区,将“联保”改为乡,刘猴联保与董集联保合并为刘猴乡。

1948年1月,中共江汉军区在荆门、钟祥、宜城的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政权,名为荆钟宜县,董集属东山区。

1949年1月,撤销东山区,将董家集划归刘猴区,刘猴区下设董家集乡政府,是乡政府驻地。

1949年7月宜城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刘猴区隶属宜城县,区政府驻地刘猴集,刘猴区下辖刘猴乡、李垱乡和董集乡,董集下辖楼子、董集、杨湾、胡坪等4个村。

1951年7月,刘猴区更名为“宜城县第三区”,区公所迁至李垱街,同时对行政区域和下级机构进行了调整,即撤销刘猴、李垱、董集三乡(俗称大乡),撤销行政村,组建新乡(俗称小乡),董集属小乡之一。

1956年1月,宜城第三区更名刘猴区,区下分为灯塔(刘猴)、光明(李垱)、远景(董集)三部分,远景片下辖8个高级社。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刘猴区(第三区)更名为“刘猴灯塔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刘猴、李垱、董集三个管理区。

董集管理区下辖红岗、杨湾、黄金、云台、胡坪、赵咀、付咀等7个大队。

1961年4月,恢复刘猴区(第三区)名称,董集管理区改称为董集公社,俗称“小公社”。

1968年1月成立“三区革命委员会”,董集公社更名为远景人民公社。

1971年5月,恢复董集公社名称。

1974年2月,撤销区制,将刘猴区划分为刘猴、李垱两个公社,原董集小公社的洪岗、杨湾、黄金、云台等4个大队及董集街划归刘猴公社,胡坪、付咀、赵咀等三个大队划归李垱公社,董集街道隶属于刘猴街道居委会。

1984年,刘猴公社更名为刘猴镇,董集街道仍隶属于刘猴街道居委会。

2001年4月,刘猴镇与李垱乡合并为刘猴镇。

2002年建立董集社区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