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孝感市 > 应城市

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概况

[移动版]

应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孝感市西南。地处东经113°19′—113°45′,北纬30°43′—31°08′。东临漳、涢水与云梦县为界,东北与安陆市毗连,西与天门市、京山县接壤,南与汉川市为邻。中心城区东南距武汉市公路91公里,东距孝感市公路50公里。

面积:境域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版图面积1103.3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0.59%。

人口:户籍总人口64.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57‰。民族以汉族为主,有土家族、回族、苗族、侗族、壮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土族、朝鲜族、藏族、纳西族、瑶族、达斡尔族、水族、锡伯族、仫老族等少数民族。

建制沿革:应城为古蒲骚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陆县南境置应城县,属郢州安陆郡。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以应城为城阳郡治,领应城、云梦两县。隋时废城阳郡。改应城为应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应阳为应城,属安州,隶淮南道。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元时先属湖广行省德安府,后隶河南行省黄州路。明时属湖广布政司德安府。清时应城仍属德安府,隶湖北布政司汉黄德道。中华民国初年,隶湖北省江汉道。1930年后,次第属第三、第五、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年8月,析应城县境置应城、应西两县,次年3月,两县合并,仍为应城县。1949年4月,应城全县解放,属鄂中专区;1959年由武汉市领辖;1961年属孝感专区(后为孝感地区)。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应城县,建立应城市(县级市)。现为孝感市代管。

行政区划:有5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良种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管);下辖414个行政村(社区)。

地貌:地处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低岗为主,兼有平原,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低岗地区,约占版图总面积的66.4%。境内低岗系大洪山余脉,其坡度一般小于10度,起伏平缓;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间,最高点为何家脑山主峰白沙山,海拔高程111.6米。境域中部的大富水两岸和东部漳河、涢水西岸为平原地区,主要为岗间冲积平原阶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9.6%;地势平坦,依势向东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米之间。市境南部滨湖地带,多属湖沼洼地,约占版图总面积的14%;地势较低,海拔高程均在25米以下;最低处在东汊湖的郎君镇蔡咀村,仅20.4米。境域地貌特征构成“七丘一湖二平川”形态。境内主要有涢水、漳河、大富水和汉北河4条河流,均系过境河流。其中涢水为直入长江的独立水系,漳河为其支流;大富水属汉水流域的汉北河水系,境内长度114.7公里,控制来水面积384平方公里,过境客水量31.12亿m3。承雨面积498.75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境域有东西汊湖、龙赛湖、老观湖等湖泊,面积约6.45万亩。

气候:为中纬度湿润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雨热高峰同季出现。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的地域差异甚微。全市年均气温正常偏高,冬不冷、夏热。降水偏少,但时空分布不均,春、夏、秋多连阴雨,盛夏有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年平均气温17.4℃,偏高1.1℃。从月平均气温表中可看出,除1月、12月偏低外,其它各月偏高。其中1月偏低最多为1.4℃;3-9月、11月偏高1℃以上(3月偏高最多达3.0℃)。年极端最高气温38.6℃(8月9日);年极端最低气温-7.1℃(1月29日);日最高气温≥35.0℃的高温日数40天,偏少27天。日平均气温≤0.0℃的严寒低温日数4天,出现在12月下旬和1月。

土壤:耕地土壤类型分水稻土土类(包括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沼泽型、侧渗型5个亚类,11个土属,40个土种)、潮土土类(分潮土和灰潮土2个亚类,5个属土,20个土种)、黄棕壤土类(黄棕壤1个亚类,3个土属,16个土种)。耕地面积57.24万亩;其中,水田占84.76%,旱地占15.24%;人均耕地0.844亩。

矿藏:矿种有石膏、岩盐、芒硝、锶、石英、高岭土、地热等。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石膏、岩盐、芒硝、地热4种,矿产地7处。其中以石膏、岩盐的储量最为丰富。石膏储量13.83亿吨,其二水硫酸钙含量大于95%的一级品纤维石膏约占总储量的82.4%,占全国优质纤维石膏储量的50%以上,居亚洲之首;岩盐矿床分布约140平方公里,储量280亿吨,位居全国前10名;芒硝3.67亿吨,汤池地热水日动储量11870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