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 丰乐镇

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丰乐镇历史沿革

[移动版]

丰乐镇地处荆北豫南,古属荆州(荆豫均为古九州域名)域;西周初年属何诸侯领地史无明载,后为依附楚国而南迁的允姓诸侯鄀子所有;春秋“楚武王克权”之后逐渐演变为楚之鄀郢;秦并天下,实行郡县制,域属南郡;西汉仍秦制、置郢县,域属郢县;东汉初废郢县,域属鄀县;建安十三年,魏武得荆州,立襄阳郡,域处南北争战之前沿,属曹魏之襄阳郡;西晋代魏,属西晋;南朝刘宋泰始六年(470年)析竟陵北境、云杜西境设苌寿县,镇域属关系不详。

据《钟祥县志》(1990版)所载,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北方官员率众整体南迁,在南方地区聚居,建立独立的行政区,先后在县域置莲勺、高陆、上蔡和冯翊、齐兴等侨置县郡;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西魏夺得竟陵,废竟陵郡,立鄀州,改苌寿县名为长寿;隋统一后,“废侨归土”,钟祥境内侨置郡县一并归入长寿,域属长寿县。

嗣后,虽所属州郡之名屡有变动,但域属长寿的关系却一直未变。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安陆府为安陆州,省长寿县,域属安陆州;嘉靖十年(1531年)八月,升安陆州为承天府,赐附郭县名为钟祥,属钟祥县;后因嘉靖登基、南巡、回銮曾三次驻跸丰乐河,故在此建驿站,设丰乐巡检司,逐渐跻身钟祥四大古镇的行列;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县设5镇、4汛、5乡,域为丰乐镇、丰乐河汛,属北乡。

宣统二年(1910年),县设36区,明初仍之;此后设民团、并区乡,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汉江大水,全县已缩为10个区;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因灾民流离而废10区制,重建5区50乡(镇),域属第五区丰乐乡;1941年(民国三十年),废五区50乡(镇)制,设31乡镇,为丰乐乡;1946年整编保甲,实行24乡镇制,丰乐乡更名为丰乐河乡。

1947年12月,钟祥城北农村解放,解放区设丰乐区,属钟北县,1948年6月改属洪山县;1949年7月钟祥县人民政府成立,废除民国24乡镇制,钟祥城北大都划回钟祥,丰乐与长寿合并为丰乐河区;1951年1月,丰乐河区更名为第二区,辖20个小乡,域含肖三、杨集、峰山、贺集、泗河(又名龙泉)、大集、安桥、丰乐、金划、潞市、云庵11个;1952年1月,金划、云庵、潞市3小乡划入十二区(1955年6月划回);1954年1月,第二区更名为丰乐区;1956年2月,小乡并大乡,下辖20乡并合为丰乐、大集、杨集、潞市、长寿、板桥、汤泉7个大乡;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丰乐区更名为丰乐人民公社,所辖大乡更名为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丰乐公社复名为丰乐区,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辖丰乐河镇,丰乐、大集、贺集、潞市、长寿、板桥、汤泉七个公社和十字湖农场(1964年撤销);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原公社改称片,旋改称管理区),丰乐、大集、贺集、潞市属为丰乐人民公社,长寿、板桥、汤泉属长寿人民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丰乐公社改建为丰乐区,辖丰乐镇和大集、杨集、潞市3个乡;1987年区乡体制改革,丰乐区分为丰乐镇和潞市乡(1992年5月更名为潞市镇);2001年调整乡镇区划,潞市镇并入丰乐,为钟祥市丰乐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