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阳古城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环水,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和“湘西第一古镇”之称。比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早1400年,较湖南省内的凤凰古城早900年。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如果你早已厌倦了都市嘈杂而冷漠的惯性生活,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致突出重围去寻一方宁静而亲切的故园,如果你已经不再愿意插足那些人群摩肩、人声鼎沸的胜景热地,如果你决意将古城探秘当作休息和充氧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来吧,请跟随我们热情而贴心的指南,来一次遇合隐逸之都的五溪水滨游!也许你去过晋商文化源起的平遥古城,去过小资情调姿肆的丽江古城,去过能够“邂逅爱情”的凤凰古城……但也许你还不知道:就在离凤凰仅
芙蓉楼座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据传,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黔阳县)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清嘉庆二十年(1815),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依名修建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芙蓉楼有“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之誉。主楼背廊临江,纯木结构,正面三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有明轩可供远眺。周围有冰心玉壶亭、耸翠楼、半月亭等古迹,与自然的山石、江水、林木巧成布局,构成了“登眺则群山拱翠,俯视则万木交阴,沅水自北来环其下”的壮丽景象。芙蓉楼侧坚立80多块历代题诗作赋的镌刻、碑
黔城南正街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此为省内第一个受到保护的省级历史文化的街区。南正街位于黔城镇南面,为旧县署所在地,系清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龙光旬修建,有《修城厢内外街道记》可证。路面中间以一米宽的青石板横铺,下有沟渠,两侧以0.36米宽的石板作走线连接,全长200米,宽80米(含民房基地),总面积16000平方米,并有石牌坊一处,街道两侧民居屋檐板均成“S”形起翘,并有封火墙,成为典型清代建筑群。区域内主要建筑:旧县署。南宋熙宁时为茅草盖顶,宝庆元年(1225)“易茨以瓦”。明洪武后毁以兵火,景泰元年(1450)复建,成化二十年(1484)增修赞政厅、架阁、库房、常平仓、八字衙门、鼓楼等。雍正六年(1728),大堂
赤峰塔,座落在黔城镇高桥村沅江边,巍峨雄壮,高耸入云,与黔城古城一水之隔,遥遥相望。距离洪江城西22公里的赤宝山顶。塔因山而得名。宝塔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有建塔碑记一块,塔身全部为青砖垒砌,塔周长29米,内园直径4.6米,厚2米,高约28米,共七层八方,每方有绘画及小窗,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顶角8方有铜铃,被风一吹,铜铃发出优雅清脆之声,远近皆闻。位置:位于黔城镇高桥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1),在黔城对岸赤宝山又建有赤峰塔。由于颓废已久,莫知其处。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黔阳知县黄杰将蟠龙山浮屠拆迁于此,建七层八方浮屠于此,每层相接处为花纹角砖砌成。原名文峰塔,现名赤峰塔,为湖南怀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寿宫规模宏大,其建筑格局堪称古城之最,它是沅水上游最大的商业会馆,两侧还有附属的民居群,沿街望去,围墙、马头墙高大绵延,十分壮观。它见证了当年黔阳古城的繁华景象,现为怀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也称“江西会馆”,它是沅水上游最大的商业会馆。当年,因沅水流域各商埠江西商人踊跃捐资支持,黔城万寿宫才建得如此恢宏。万寿宫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占地1000平方米,正面墙宽25米,门坊高8米,为桶形窨子屋,头门以青石作方形石柱,门两侧嵌青石板作花卉浮雕,半立人物泥塑。大殿立柱直径40厘米,柱础鼓形,下面还有八方形基座,各面雕刻有花卉图案。大殿三开间,明间6米有余。进深四间,第一、三间间距略大,第三间地平抬升二级,第二间藻井极其精
黔城钟鼓楼位于黔城镇内龙标山上。据《黔阳县志》载:宋熙宁四年(1071)在龙标山建普明寺,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战火。成化八年(1472)重建,并拓建钟鼓楼,成化二十三年(1487),铸大钟于楼上,清咸丰十一年(1861)寺毁于兵乱,钟鼓楼仍幸存。中国古代城镇中的钟鼓楼主要是用于报时,所谓“晨钟暮鼓”,也有军事上的报警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报时和报警的功能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景观功能,甚至成为城市的地标。1958年大炼钢铁时,黔城钟鼓楼大钟被毁。1984年原黔阳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全面维修,该楼为方形平面,抬梁穿斗式组合木结构,高14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楼分二层,每层均可登临。二三层无门窗,仅设围栏,登临远眺,水光山色尽收眼底
洪江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怀化洪江市沅江北岸。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建洪江寨,元末时已成为湘黔间商镇。明代设洪江驿,清置洪江镇,民国时有“小南京”之称。迄今完好保存有三百多栋古窨子屋,六十余座庙、堂、祠、院及一些旧报社、学堂、钱庄、戏台、作坊、商铺、青石街巷冲等。明清窨子屋和会馆是这里最有特色的古建筑。窨子屋形似四合院,多为二进二层,或三进三层。三层以上南北间有天桥连通,高耸的封火墙内,屋顶从四围适当向内中倾斜,靠方形小天井采光通气。依山傍水,或处于深巷或吊脚于岸边,屋檐高墙接踵,石板巷道与石级码头相连。镇内有山西、常德等十大会馆,大多靠近水码头,伸展到深巷高坡。会馆一般有正殿、偏殿,正厅、客厅,客房、戏台等。太平宫(宝庆会馆)青石
芙蓉楼共保存古代石碑128方,是湖南省保存古代石碑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地方。芙蓉楼碑刻是黔阳古城文化的精华,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芙蓉楼本身碑刻,包括文人墨客雅集唱和的诗词碑,芙蓉楼复修碑和在芙蓉楼刊刻的古代名家书法碑。二是文物部门从古城征集的清代政府文告碑、记事碑。碑廊分两面,一面是诗词书法碑,有沈从文老师田名瑜的碑体行书、湘西军阀周则范的“溆浦行营绝笔”、清代大书法家、黔城长坡人王继贤字碑、元大书法家赵孟頫字碑、宋代爱国将领岳飞字碑、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米芾字碑,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字碑等。“古龙标山”碑由黔阳县教谕袁淑先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庚子题刻,道光二十三年(1843)癸卯重刻。碑廊的另一面多为记事碑,头前两块为复
芙蓉池位于半月亭和芙蓉楼之间,为园林水景,池中山石天然生成,水中莲花为睡莲。半月亭相传是王昌龄抚琴吟唱的地方,相传王少伯在池畔月夜吟诗,芙蓉仙女常吹箫作伴。对联“鱼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是凤凰籍人士、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先生所作。沿长廊走近玉壶亭,亭内有石桌、石凳,旁边立有“冰心玉壶碑”。这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令龙光甸和其子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集王昌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合篆而成壶状,构思十分巧妙。亭柱对联:“风动铃声穿楼去,月移塔影过江来”是黔阳县人民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黔城名士危善定(字慈一)所撰。半月亭旁的大树是豹皮黄药楠,树根部萌发五棵小树,将古树环绕,故又名“五子登科”树。耸翠楼相传是王昌龄宴
府前街,解放后也叫“南正街”,民国时名“中山街”,系道光十八年(1838)由知县龙光甸主持修建。街区总面积1.6万平方米,街长690米,宽3.5米,街道中间一米用青石板横铺,街区民房之间有封火墙,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其中200米至今保持原有风貌,古建筑完好无损,1983年10月被省政府公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二十年来,几乎每年都有一部以上电影或电视剧在此拍摄,如《风吹琐喇声》《任弼时》《雷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恰同学少年》等等。特别是《恰同学少年》,所有的古城镜头都是在黔阳古城拍摄的。剧中少年毛泽东漫步、奔跑、活动的长沙老街巷,其实就是府前街。此剧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特别奖。
送客亭旁的门坊原是芙蓉楼的老大门,建于清代晚期,名为龙标胜迹门,也称“三绝门”。龙标胜迹门的门高12米,门宽7米,门坊正中为大型泥塑的王少伯送客图,左右为春、夏、秋、冬四季图。泥塑使用古代“堆塑”工艺,材料主要是桐油、石灰、糯米。这些泥塑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世所罕见,为第一绝。令人赞叹不已的是,牌坊高达三丈多,却面向临河处倾斜了两尺多而不倒,是为第二绝。据专家考证,其倾斜度已超过了意大利比萨斜塔的斜度。门楣正中是一个指南针,上南下北,与常人见到的指南针上北下南正好相反,是何缘故,至今仍为千古之谜,此乃第三绝。龙标胜迹门是黔阳古城旅游的标志,旧时行船看到此门,便知黔阳县城到了。
位于“延陵世第”对门的小墨庄,系清末民初黔城豪绅、慈善家、红十字会负责人刘熙懋(字玉和)的后院,现为本土侗族画家张国雄的字画博物馆。张国雄出生在托口古镇一个印染世家。他经过探索,运用油水分层原理和传统民间印染工艺,创造了一种新型装饰工艺字画,被著名书画家赵朴初誉为“继古创新,斯为第一”。其书画作品融工艺美术的自然机理和国画的泼墨技法为一体,大气、含蓄、沉着、飘逸,其作品参加过北京科技成果展览,其弟子遍布全国各地,并有作品被海外友人收藏。2008年,洪江市人民政府将其“速成无笔画”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芙蓉楼牌坊位于湖南洪江市黔城镇的芙蓉楼园林入口处,“芙蓉楼”是一座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据史书记载,此楼与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有一定的渊源。唐天宝七年(748),“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今黔城镇)。在此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其中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古名句使芙蓉楼闻名天下。王昌龄在龙标为官期间,为政以宽,政善民安,深为龙标百姓所称颂,被誉为“仙尉”。牌坊位于芙蓉楼园林入口处,是进入园林的必经大门,属于标志性牌坊。牌坊用青石嵌砌。平面呈“八”字形,牌坊造型四柱三开间,
老爷巷位于县衙外东侧,可从府前街中段转入。巷子狭长幽深,全长300米,是黔阳古城内最长的巷子,因清代县衙-从此巷行走于衙门与公馆之间而得名。注礼堂位于老爷巷南端,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黔阳县县长戴成哲故居。民国三十八年(1949)“三.二五”事变后,其携妻女前往台湾,曾任台湾省-政府驻韩国大使参赞。老爷巷古有“烂头簰,冷土街,老爷巷子挂招牌”之说。烂头簰是指破烂不堪的水手街、贫民窟;冷土街是富豪居住区,平时少人迹;老爷巷清末民初是城内手工作坊、商铺集中之地,曾经招牌满巷。
危泽甫宅,位于老爷巷北端左侧与西正街交汇处的高大围墙内,为桶形窨子屋,有前庭后院、天井、厢房,院内有太平缸及石凳,外墙高达8米,规模宏大,空间轩敞,雕梁画栋,十分华丽精致,曾为县衙门小公馆。该窨子屋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同治十三年(1874),五品衔加直隶州同知危锡瓒将其购为私宅,一直由危家子孙居住,传至第三代危泽甫后,被人民政府没收,曾作为黔城镇政府办公之用,2003年失火被烧毁。现在,我们只能从保存的高墙和宽阔的废墟想象它的恢宏气势了。
根雕陈列室里的大型古香樟根雕,为湖南著名民间雕刻家傅振源老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弟子耗时两年多雕成,重约一吨,直径1.89米,高1.54米,雕完后因其体量为全国最大、人物故事多、工艺精湛而被誉为“三绝树根雕”、“芙蓉仙境”。树根上雕有30多个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共100多个人物和动物,为芙蓉楼最年轻的文物藏品。根雕背后雕有一颗大白菜,有故事说,当年傅老先生雕刻时工钱很低,还不能按时领取,他最后就雕了这棵大白菜。所长见后连忙给傅老先生改善待遇。
河街分为三段,分别叫头簰街、上河街、下河街,沿路依次有衡阳会馆寿佛宫、博雅居、陈家窨子、文星门遗址、龙王庙、长沙会馆、轩辕宫旧址、管家窨子、万寿宫、太平宫、杨公庙等古迹。博雅居原为寿佛宫附属建筑衡郡公所,始建于清朝中叶,是由在黔阳经商的衡阳籍商人所建会馆,现由陈山鹰先生修复开放。博雅居以古老、庄重、典雅、精致的珍品收藏为特色,汇集汉至明清,以及民国以来的瓷器、石刻、木雕、字画、文具等珍品,其中尤以窗花、匾额及刺绣最具特色。
然翔园其前身是民国豪绅胡本焯的故居,现址由侗族艺人杨汉明新建。园内以大型根雕群为主体,配以书画、古玩等民间艺术品及花园,有主题大厅、创作室、勤耕稼、野人居、不二门、君子廊等民俗展厅。他收藏的侗族劳动工具、契约也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杨汉明从事根艺20余年,先后得到高占祥、吴冠中等国家领导人及艺术家的赞扬与题词。
杨公庙供奉沅水河神杨漱,仅古城及周边就有4座杨公庙。从清水江上游以下的整个沅水流域到洞庭湖以下的长江两岸,现在仍四处可以见杨公庙或遗址,可见沅水河神对五溪文化影响之深远。黔阳古城庙宇众多,散落在大街小巷、墙边屋角。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杨公庙。
送客亭建在芙蓉楼前的潕水江边,亭柱有楹联“名花好共题诗句,寒雨曾经送客舟”,为清朝道光年间的进士王诰所撰,相传此亭为王昌龄送好友辛渐之处。亭旁空地叫送客台。1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洗不去王昌龄的。
宝山书院始建于宋绍定元年(122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黔阳古城古建筑群文物。宝山书院碑是年代为明嘉靖4年(1525)11月撰的位于湖南省洪江市的碑。由明代林俊撰。
太平宫亦称宝庆会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中叶,占地400平方米,室内地面均为青石板平铺,殿内厅堂、天井、戏台及门坊保存完整,并有“太平宫修建记事”碑。
王家大屋地址:洪江市黔城镇时代:明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
联系我们: QQ: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