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嘴镇与鲇鱼须镇成建制合并设立鲇鱼须镇
宋家嘴镇位于县城西南部,华鲇公路南侧,藕池河东支北岸,东北与县城毗邻,与护城乡接址,东南有赤眼湖,南与新河乡接址,西南隔藕池河与操军镇相望,西北与鲇鱼须镇接址,北有蔡田湖,镇0所在地与县城相距不到十公里,积雨面积37.4平方公里。有耕地29899亩(其中水田18867亩,旱地11032亩),辖13个村民委员会2个场,1个居民委员会,152个村民小组。有5377户,人口19373人,最高气温为1971年40C0,最低气温1977年-12.6C0。年平均降雨量为1286毫米,主要农副产品有:粮、棉、油、鱼、猪、鸡、鸭禽。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为1.9亿元。2004年粮食总产20308吨,棉3600吨,油料2340吨,水产品1826吨,牲猪30600头,人平纯收入3240元,税收89.5万元。
宋家嘴镇建于1956年,名宋市乡,1958年属护城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镇建制,1990年改称宋家嘴镇。全国解放前属洞庭湖,洲北边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保卫县城的防洪大堤。白鹤村北沿万圣堂南经蔡田、塘坊,现在的塘坊五组,白鹤四组北乃有原堤痕迹。蔡田、塘坊的公路北是黄土地,路南是淤积的沉沙土地,在麦地、荷花交界处有莲蓬湖,水运经蔡田湖、塘坊湾,进莲蓬湖,走麦地嘴出藕池河。南有芦洞湖、赤眼湖、津湖。现在的白鹤、江流、卫星、水产、业谟、宋市等村均走宋家嘴出藕池河,涨水是汪洋,退水即湖洲。天旱年,有人耕种。在荷花、麦地、墟场、甘羊、业谟等村有一道堤,现麦地一二组均可看到痕迹。解放后,将防洪大堤搞直,重修,加固。从五十年代初至今,一加再加,靠垸内不多的劳动力,凭着双肩,垒起了40米高、8米宽堤面所谓的“标准大堤”,绝对高度均在8米宽以上,几十年间可说是年年担大堤,人人担大堤,搞了秋修搞冬修,八十年代初甚至还搞春修、夏修。尽管人世间付出沉重,也还效果显著,199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堤垸仍固若全汤。
解放前,人民抗御洪水的能力很弱。任其涨退伺机耕种,现在的行政区划内,北有万圣堂、蔡田铺、塘坊湾、黄家棚。东有白鹤窖,南有马家沟、甘羊嘴、宋家汉、麦地嘴等,中间仅零星可数的几处屋台子,均是各自凭双手垒起来的。
二十三世纪二十年代,六年五水时,可说是人烟稀少,之后,陆续从湘潭、益阳、长沙,人们所说的从上湖南迁来了大量的祖种湖田的农户。随着政局的动荡变更,这些人得以定居。原华容人(指明清时期来华的),在这里的很少。以南乡人为主要人口成分,几乎没有较为突出的地主、豪绅,有的都是靠劳动力自给的富裕中农,佃中农较多,语言成分也很复杂,现仍有一些人纯一口的益阳话。
原宋家嘴没有所谓的集镇,现在的宋市村一组原名叫宋家汊,堤外有沿河有个“陶家志”以别洪峰,内有排渍水的湖汊,侧边有几栋小型青瓦房,主要是茅草房,长期以来,形成一个很小的街道规模,至1958年,一场大火,整个墟场几乎荡然无存,当时0决定搬迁到现在的集镇所在地墟场北面,原有麦地嘴,因河道改迁已不复存在,两者合一,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宋家嘴。塘坊湾即现在的塘坊电排机埠侧,原是县城通处各级的交道要道,蔡田湖通藕河的水上咽喉,此处有一个小型码头,当时有旅馆,有茶社,有几家织布机房,有烟馆,广货铺,药铺等,解放后才逐渐退化。镇南边有一个沙口码头,即现在甘羊村河边,有几家小店面,随着行政改体制的变化,已经正在消失。
宋家嘴业谟村,在全国解放时,名叫马家沟,土改工作队进驻该地,有一名叫左业谟的青年女工作队员,家住常德,年仅18岁,刚刚从学校结业便参加了土改工作,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工作积极肯干,走村串乡,时间很短,深得群众欢迎。本地因地处湖洲刚解放反动势力仍非常猖狂,被坏分子谋杀,案破后,人民0给予了坚决打击在河口外滩,共处决了十多名有关的反动分子,为了纪念为人民利益牺牲的烈士,逐将马家沟改为业谟乡,后改为业谟村。
近年来,在广州等地打工的特多,几乎占了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劳力总数以近一半,参加工作的有邹红甫、戚人杰、邓协清、文建国、陈绍勋、刘街等同志非常突出。邹红甫同志其父是镇卫生院医生,自己在本乡读书至高中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出国留学,现在是国际经营学界的顶尖人物。在0-中,有石他山、刘传治,也是一时风云人物。
江流村现有人口仅1500多人,四十年间出了三个省级劳动模范,1961年全省水稻劳模陈国华,1982年全省水稻劳模肖腊生,2002年全省养殖易建辉,一个是党支书代表,一个是生产小组长代表,一个是个体户代表,充分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趋势。
1968年宋市村回乡知青符双田,因抢救落水儿童献出宝贵生命。县委、县0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树为同乡知青的榜样,号召全县广大青年向他学习,一时轰动很大,广播,各种会议,资料满天飞,来实地学习、考察的人很多,葬于本村墓地,有碑记,国家政协副主席毛致用,在1965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曾在宋市村办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成了深厚友谊。当时的村支书卢菊生几十年与之往来,到北京几次探望,1999年毛致用回家省亲时专程前来看望老支书。并拔款120万元修建宋市村升降机埠,款已到位,机埠未修,实属本村一大憾事。
历届-、镇长中有六十年的王材华,后任县委组织部长,徐文彬,任市局法局长,均退休在家九十年代的胡秋香,任县委组织部长。
1998年在千年一遇的大洪水时,本镇水位已达38.26米,确有水在头顶流,船在空中过之势,防洪险处沙口因年久失修出现大险,8月6日的中午12时半,尾部豆 管出现洪水,县乡领导,本地群众,神经聚然紧张,不出二个小时,300多人民子弟兵及时赶到,县防汛物质车队闻讯而动,上万名地方群众自告奋勇,至晚上12时许,已转危为安。险情得以排除。县委-郭健康恰好在宋家嘴视察防汛工作,县武装部胡政委自始终指挥抢险,新河乡的防汛机动队行动之快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现许沟十一组,县委、县0大力提倡发展牲猪,曾建了一个规模空前的万头养猪场,占地近五十亩,房屋数十幢,省、地、县多次参观,学习,六十年代初,因自然灾害至逐步下马,地址夷为平地。
镇办企业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较大的知名度,以塑料厂为龙头的建筑,油膏、油毡、石膏板等项目,在县内影响很大,产品曾销往东北、华北、广洲、武汉、长沙等十多个省市,深受用户欢迎,有代表的宋市塑料厂,厂址在墟场外滩,占地近20余亩,有现模宠大的产房,齐全的机器设备,有规格较高的家属区,资产达三百万元以上,产值近百万元,职工达150余人,当春季气温高暖时,数十名青年女干河边清洗旧塑料,成了当时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参观者,购货者络绎不绝。生产的脚盆,提桶、石膏材料家用品等至今还在使用。
镇属洞庭湖淤积形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位较高,地表80公分以下,多为淤沙,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现有排渍机埠5座,每台110千瓦,主渠5条,共长25公里。防汛标准大堤10公里,两湖渍堤5474米。村级公路35公里。基本上形成了旱涝保收交通畅的格局。
历届党委0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形成了特色,以塘坊村为主的蔬菜基地,辐射到高山、蔡田等地,年产值达到200多万元,人平增收300元,产品销售到广州、长沙、武汉等地,以河流为主的禽类生产基地,年销售家禽类20万羽,创收300多万元,养殖大户易建辉于2000年被评为省级劳模。以麦地为主的两水生产(水生蔬菜、水生养殖)曾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华容电视台在1997年5月份,连续七天系列报道,并为“省农业业流动现场会”提供现场。省委-王茂林专程视察并予以肯定。以水产场为主的鱼禽生产,也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时任-的肖桂秋在“民族的脊梁”上发表了专题文章。
集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迁址以后至九十年代初人口仅为1000多,且交通不便,仅供销社一家商店,经过历届党委、0的不懈努力,现在已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乡镇小集市,常住人口达3000人,商店14家,8家餐饮业,13家理发店,集贸市场规模较大,陈可国的南杂超市,占地约400平米,资金达100余万元成为一大亮点。每20分钟有一趟往返华容的班车。成为了往返操军镇西北角的要道。九十年代初以来,以许汉泉为首的党政班子狠下决心,拓展街道硬化路西,拆迁农户、修下水道、引资、集资达110多万元,为集镇的不断发展奠定了过硬的基础。
自来水建设起于八十年代初,以江流村为基点,于一九九二年全镇人民集资三十多万元,引进世行贷款六十多万元,进行全面扩建改造,现可日供水1800吨,供集镇、江流、农科、麦地、许沟、卫星、白合、宋市等近一万人口使用。
全镇有线电视751户,开通程控电话2087门,集镇住户电话普及率达95%,农村住户电话普及率达33%,移动电话通讯塔一座,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0%。
全镇在校学生2000人,学校七所,教职员工181人,教学楼7栋,学校占地面占积11.8万平米,在校学生人平达59平米,高级教师1人,初级中学1所,教学、实验、住宿楼5栋,建筑面积31168平米,在校学生900人教职工66人。该校培养的邹红莆同学成为了国际经济学顶尖人才。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1100人。学校的建设规模、社会效益均成为本镇一大亮点。上世纪九十代初的党委、0功不可没。
卫生设施不断完善。现有床位30张,医护人员30人,共有医疗点17个,其中镇属卫生院点一个,有医护人员12人,床位14张,村级医疗点16个,床位16张,从医人员18人。2005年参加合作医疗的1696人,占农业人口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