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江苏省 > 南通市 > 如东县 > 栟茶镇 > 港头村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港头村概况

[移动版]

大江东去,沧海横流。造就了多少景怡人和之地。

在江海平原群星闪烁的乡村中,有一个小村——港头村。它隶属栟茶镇,依偎着富有的南黄海,古老的范公堤像一条绿色的长廊横亘在它的北边。这是个物华人杰的海滨福地。

抚今追昔,沧桑变迁。港头以地貌特征得名,附着了悠久而博大的民族精魂,文化神韵。

据史载,栟茶早在春秋战国时成陆,至唐初,港头亦应运而生。其间一千多年,至南宋时,此地著姓大抵从东鲁等地迁来。以缪、徐族氏为先。次为元朝末年蔡氏、于氏居此,为安徽、山东人。明末清初,沿海一带居者寥寥无几。据史料述: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栟北沿海赤地设灶区,港头为六灶(三十二总),是年秋季,大雨如注,陆地举目汪洋。初冬,灶民沿范公堤南侧老川港梢子向南开挖一条河至栟茶场,称为五港河。朝代更替,几经疏浚,今仍横穿港头村辖区。

清雍正二年(公元1742年7月)栟北沿海灶区遭遇风雨肆虐,范公堤决口,村庄悉被潮淹,所到之处,漂浮一空,饿殍遍野。范公堤南侧被海水冲击的深塘至今历历在目,后人传说为“龙洞”。公元1725年,河道总督稽曾筠勘潮至栟茶,后-清王朝,遂于范公堤南侧1.5公里处建筑新堤(东自小洋口西至四十总)谓之“稽公堤”。清代至民国后期,港头一带的夹堤内外丛莽间獐兔竞逐,野鸡飞鸣,野鸭成群,人烟稀少。春秋更迭、沧海迁移。稽公堤自民国后渐次残塌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贯穿港头东西延伸的国防公路。

公元1969年,栟茶地区的人民打响了前无古人的大规模围海造田战役。是年11月,20万民工奔赴栟北茫茫海滩。人声鼎沸,马达轰鸣,几天内,一排排、一簇簇简易工棚星罗棋布。入夜,灯火通明、灿若繁星、蔚为壮观。工地上民工云集、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扁担晃悠,号子震天,日夜奋战(每天苦干16个小时)终于抢在大汛前完成堤基建筑。1970年7月,新筑的大堤遭受台风暴雨袭击,且正逢大汛,七潮八潮如跑,汹涌的海浪将大堤冲开一个缺口,潮入侵,势不可挡。港头村民首当其冲,日夜奋战,抢修海堤成功。这年初冬港头村民又参与了新海堤南侧附加堰建筑。围垦造田,营造美好家园,港头村民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栟茶史料云:清代、民国至解放初期,港头聚居者日有所增,农工商渔初具规模。姓著以族氏定居。经商者以蔡氏兄弟蔡锦余、蔡锦德为先,次后曹文斌、沈二祥等开张营业杂货店、饭店、旅社、鱼行……

范公堤外,潮墩错落分布、盐民居灶屋者大有其人。其时,“盐滩茫茫如雪,锅镬林立”,烟气缭绕,景象颇为壮观。所煎小籽盐用牛车运往栟茶盐包场,远销外省市。那年头,灶民虽终年劳作,但产盐收入除去苛捐杂税、成本开支,加上屡遭匪劫、所得无几,生活困苦不堪,行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沿海废灶垦荒,村民才告别了世代烧盐糊口的艰辛生涯。

悠悠岁月,辽阔的南黄海曾多少次给港头庶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它敞开的胸怀更多地让世人尽享风光,领略神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近海鱼虾贝类资源丰富,渔业发达。那时的渔港位于三十二总港头境内,范公堤外的老川港便是泊船靠岸的天然海港。港头成了当之无愧的渔业社、渔委会的所在地。沿海渔民流传着“黄海滩上处处宝,金牛一天出一条”的民谣。春季,渔汛正旺,大量捕捞黄花鱼(又名春鱼)。初夏,渔夫在近海捕捞大黄鱼、鳓鱼、马鲛鱼、鲳鱼,另有部分渔民乘船去浅海滩(俗称土珩上)弶网、拉网、张、张簏子、取杂鱼、虾、蟹、下钩取鲦鱼,用钗挖文蛤、蛤蜊,钩蛏、拾泥螺等。还有些渔民步行至海滩,港汊捉蟛蜞、挖贝类,掼圈网取鲻鱼。

海产颇丰招商客,范公堤畔涌春潮。每逢捕鱼汛期,堤内、渔委会、水产站门前购海货者不计其数;堤外,海港中桅帆林立,渔歌飞扬。沙滩上堆金叠银的牛车沿着深深的车辙晃悠前行,使人仿佛回到那儿时摇篮的梦境。商贾渔贩肩挑的、推独轮车的、船装的,川流不息。昔日的港头真可谓渔业如日中天,甲冠天下。清代墨客余义曾来此著有“海气江声入望偏,千沙浅渚杂人烟,东风早晚桃花汛,鲑菜如泥贾客船”的诗句。可见当时作为渔业品牌的港头村魅力何等诱人!日月梭织、海滩东移。往日的南港渔业社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从港头迁往小洋口北的斜港,成立了红旗渔业公社。其时,港头亦有部分渔民应召迁居斜港,仍以打鱼为生。

忆往昔,峥嵘岁月愁。千年古风,贤士辈出。

据史料载,港头作为沿海之村,从漫长的封建社会至近代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块穷乡僻壤饱经自然灾害的吞噬,几经倭寇犯境,屡遭-反动派、顽、伪匪洗劫,使之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港头儿女谱写了一曲曲震憾人心的悲壮之歌。灶民、渔夫屡抗倭寇入侵。据民间相传,清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倭寇犯境,民勇抗击,缪、徐、于氏等家族21人战死沙场。民国19年(1930年),海匪登陆,在夹堤内盘踞五、六日,抢劫四百余户,损失四万余元。灶民抗匪,匪徒放火烧房,10岁以下幼儿未能逃生,焚死者三人。1942年4月,土匪勾结驻栟伪军,劫掠乡里,灶民-,梁氏(女姓)被匪用筛下的大麦面粉活活呛死。伪军一人被俘(系如皋人)后押至四分区,被武工队滨海大队处决于范公堤外海滩。

抗日战争时期,模范队战士张宏林、缪二元与日寇在二十八总范公堤外晒盐场激战,二人身中数弹,被日兽用刺刀十字穿胸壮烈牺牲。栟西放盐主任、中-员,历任洋口、新元、新坝乡乡长、栟区委员、农抗会主任的曹显贵在二十四总对敌斗争中被捕,于1945年在栟茶龙王庙就义,年仅35岁。1945年2月9日,我党地下交通员宫八银、陈其凤在22总涵洞口被捕,同年五月伪军将二人杀害于栟茶东街头之龙王庙。1945年2月25日,拨除敌二十二总据点打响。为阻击栟茶增援之敌,我如皋警卫团二个排在二十八总稽公堤上设伏,顽敌败退至堤南姓蔡的几户家中,经激战,农户住房被毁,匪敌被全歼,我军牺牲二十三人,伤数人。1945年秋,新四军陶勇所部自掘港沿海一带去东台三仓,途经三十总,于范公堤北侧何家墩暂休吃午饭,因汉0告密,驻栟-军前来突袭。我军丢下手中饭碗仓促应战,牺牲三人。

港头北临黄海,纵观历史,为军事要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范公堤北侧之六灶驻有海防团一部(属东海舰队)。紧靠范公堤南侧的二十七总曾驻人民解放军一个排,边防哨所堤上岗楼(俗称炮楼)至今巍然屹立。

历史造就英雄。在屡次的抗敌斗争中,港头党政军民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竖立了一个个昭示千秋的丰碑。

阅尽人间春秋史,江海平原今胜昔。

港头村古代曾隶属楚、吴、越诸国。晋时始属如皋县。民国时属东台县新元乡。1945年9月属如东县新元乡,时称中合村。1958年属德贵公社,称靖海大队。1961年属靖海乡,称五大队。1995年靖海乡与栟茶镇合并,属栟茶镇。2001年原湾河村、新元村并入港头村。过去的湾河村因境内一条弯弯曲曲之河向南延伸至二十二总涵洞口而得名。1951年为纪念张宏林、缪二元烈士曾命名为宏元村,新元村原为新元乡政府所在地,故称新元村。其境内原新元小学创办于民国十八年(1928年2月)1997年撤并至靖海小学。原校改为敬老院。

现港头为农民街,解放前后曾是区、乡政府所在地,乃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3400人。

港头村,在她漫长的历程中,步履艰难,却一步一个脚印地顽强走来。十年-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她绝处逢生。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弹指一挥间,其貌日新月异。民营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纺织厂、渔网厂、制衣厂、制鞋厂星罗棋布,经济跨越式增长。建筑业异军突起,立足本地、走向全国。众多的建筑工、木工活跃于天南海北。实施黄淮开发科技兴农、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持续增收,囤尖柜满、农家无忧。副业兴旺。养猪、养鸡专业户形成规模特色。近海滩涂养殖业方兴未艾,捕捞鳗鱼苗远销异国。植树造林,使之遍地绿装。从农民街到村组,沿公路、四级河两侧楼房连绵不断,排列有序。农民集居点建筑设计别具一格。港头农贸市场货源颇丰、水产品、农副产品、副食品、应有尽有。水果市场名闻乡邻,批发、零售一条龙。各种超市、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医院、邮政、电信、粮库、信用社、联通、移动公司、农机修理、五金修理、钟表店、眼镜店等一应俱具。村卫生室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港头村,实为景怡人和之地。

地灵不失人杰。解放后,港头村民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沿海村民具有吃苦耐劳、认真踏实的精神,造就出众多的大学生、研究生,遍布海内外。康承山出生于港头村22组,任国家新华社副总编,现已退休。出生于港头村十二组的徐守盛,现任甘肃省省委副书记、甘肃省省长,第十七届中央委员。可谓宝地出名士,今朝显风流。

人间正道是沧桑,天翻地覆慨而慷。栖身靖海大桥,目睹五灶港河,犹如品读一本历史的教科书,让人回味无穷。

远处,天水光泽;近处,绿洲迷人、市井繁华。港头儿女正以崭新的风貌、执著的追求,锐意进取、振兴经济,干着与日灿烂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