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
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位于天红镇中部,蒲塘港(方言为葡萄港)西南平坂地段,东与前山向阳铁匠坂和朱联玄木土地相连,南面与凤鸣下埠土地接壤,西与凤鸣王麻堰沿天红河港而下,北与庙前坂屋、下湾、上湾土地相依,属平原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天红最高学府中学就坐落在蒲塘港以北境内,一条水泥公路南北向直通天红庙前街,南通武山、凤鸣、冯山,还有两条砂石泥公路通往前山村玄木和向阳。2014年镇政府筹资100余万修通王坂背后的大桥,解决了多年有路不能行,有公路不能通车的局面,如今桥通路硬化,连接五峰、武山公路使农科所公路四通八达,距镇政府1.5公里。全所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1272人。
二、地名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定名为葡萄大队,因村内有一蒲塘港,采用葡萄的谐音而得名。蒲塘港也因此改用葡萄港至今。1970年冬根据县委县革委的决定,将天红葡萄大队作为全县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基地,并命名为天红公社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至今。所驻地王坂茅店。
三、自然村地名
王坂村民小组,由王坂、茅店、细屋里三个村庄组成,现住有76户,人口366人。耕地面积450亩,其中水田300亩,旱地150亩。王家坂,位于庙前街1.8公里,属三汊港平坂地段。据王氏宗谱载,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70年)王清明之父由太平关港下王迁此。旧时代王氏家族曾两起两落,鼎盛时间从1670年至1870年这200年中,王氏家族庞大,发展到300多人。清朝同治年间,洪秀全率领农民军由湖口至天红,驻扎在东涧和栎垅有六月之久,因过境受到阻力,当时由洪氏及欧阳氏两人召集当地青壮年若干人阻挡农民起义军过境,于是他无路可走,只得大开杀戒,从王坂这场血腥的屠杀中,幸存者寥寥无几。后经过1870年至1916年四十多年中,又发展到100多人。1917年5月间,瘟疫暴发。传说五月的一天,突然昏天黑地,风云陡起。顿时铺天盖地的蛾虫从天而降,接着暴雨成灾。到了冬季,久晴不雨,持续干旱,瘟疫蔓延。不分男女老少,头晕腹痛,抽搐呕吐,不下三日,暴病而亡。所以尸骨累累,就近掩埋。幸存者王武丰曾逃至太平关背下王家居住,8年后再回原址生存繁衍。后一直兴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有晏、赵、陈、余、汪等姓从豫、鄂、湘等地迁入。茅店古代为湖口至徽州的必经通途,李子选于清光绪末年从湖北黄梅迁此,搭起茅棚房开小店,茶馆、饮食小吃非常热闹而得名茅店。现为农科所所在地,有王、蔡、柯、占等姓,也成为农科所的中心点。细屋里位于王坂西南端港边,陈荒贵于1917年从湖北黄梅县迁此,当时因人少村小而得名细屋里。新中国成立后,有余、赵、吴、郭、柴、陈等姓分别从皖、鄂等地迁入。山吴小组一个村庄分上山吴家和下山吴家,位于庙前街西南部约3公里的小山峺下,现住有26户,113人,耕地面积166亩,其中水田135亩,旱地31亩。清朝雍正年间(1735),吴少山从宝山花门楼吴家迁此定居。因背后有山得名山下吴。后在乾隆年间(1753)有一丁迁回,余下的吴姓绝户。光绪八年(1883)詹朝显、詹朝春兄弟俩从湖北蕲春逃荒流浪至此定居;民国七年,毕仕华从河南光山县迁此;民国九年万中元从安徽宿松县逃水荒至此定居;民国三十一年曹姓从湖口东涧迁入;1949年3月费玉发从安徽宿松县逃水荒在此定居。王付小组由王家富、兰家、费家三个自然村庄组成,位于农科所北面与庙前坂屋下湾土地相连,距镇政府1公里,现有住户35户,185人。耕地面积434亩,其中水田170亩,旱地264亩。王家富背面有小山和毛竹,据王氏二世祖母墓碑记,王国富于明朝万历年间(1615)从湖口流泗大屋王家迁此,始名王国富湾,清朝1883年,又有兰姓,肖姓迁居于此。兰家位于王家富湾前400米处的小山峺下,背后山峺有毛竹,前有茶园,南邻费家。据兰氏墓记,兰风林于清朝光绪八年由河南光山县苏家河迁彭泽县杨梓张坂,1929年再迁此地。因兰姓而得名。费家位于庙前街南1.5公里,村旁有一石拱桥,70年前在下游只有一条独条石桥,因洪水经常冲垮,于是七十年代后政府在原桥上游新建一座石拱桥,名为费家桥,2015年政府投资10万余元加宽加固。据费氏谱载,费道和后裔于明朝弘治年间(1503)从五峰沙子港费家迁此定居。村旁有一小山形似睡猫,称懒猫头费家,后简称费家。1905年至1965年间,都、湖、彭、鄱四县有名道(教)士费学仁居住在此。永红小组由上坂阳家、东边坂、月湾里、山下彭家四个自然村庄组成,位于前虎山后脚下,距庙前街3公里,现有住户70户,325人,土地384亩,其中水田170亩,旱地214亩,上坂阳家《欧阳氏宗谱》载,欧阳氏于明景泰年间(1452)从下湾阳家迁此,此地属平原,分上坂和下坂,因而得名上坂阳家。后陆续有舒、梅、段、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分别从皖、鄂等地迁入。东边坂又称下坂和下里汪家,位于庙前街以南2公里的小港东边坂上。传说清朝咸丰年间(1856)汪安中始祖定居于此,始名下里汪家,因战乱人少汪姓又迁入西边坂(今王家坂)。同治年间蔡、郑二姓分别从皖、鄂等地迁入。月湾里位于上坂阳家以东的月亮形竹山下,张汉民于清末(1912)从湖北迁此,后有廖、彭、邹、吴等姓分别从皖鄂及本省湖口迁入。山下彭家与月湾里紧连相邻,背靠竹峦,彭氏先祖彭延林于清咸丰(1859)年间,从都昌迁此,新中国成立后又有廖、王、罗等姓从鄂、皖、湖口等地迁此。七十年代前东岳庙背后港坝上有一小村庄,名为前州。住有廖、罗、洪三姓(户),后并迁月湾里和彭家,屋场已改为棉地。葡萄港小组由蒲塘港、张家合二庄组成,位于庙前街1.5公里小港边平坦地段。现62户,283人,耕地面积356亩,其中水田157亩,旱地199亩。葡萄港李家原名蒲塘坂,因村旁有一菖蒲塘和港而得名,方言葡萄港。据李氏宗谱载,系二十五世祖公琼公之子李乾二公于富乡南山李家庄(今乐观邻都大山杨家)迁徙于此。谱记,李氏族自三十三世至三十五世,是最兴旺时期,均有大学士,六品官员,翰林院编修之冠带。族氏兴旺,盛世繁荣。祖堂前立有皇赐石鼓,石夹为证。李氏家族还有严格的家规,其精髓是“男要遵纪守规,女要三从四德”。现建有李氏宗祠祖堂一进两重,坐落在屋场中间。张家合里距庙前街1.55公里,背面小山埂,南向蒲塘港,依天红中学相伴。此地原系张姓公堂仓库,清雍正年间,张雄、张振从本地张家山迁此护仓库并收租等事,因由二人合建村庄,便称张家合里。后有余姓迁此居住。
四、居民
农科所共有五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庄,以李姓为主,且历史悠久,其次是兰、王、汪、赵、陈、毕、占、舒、廖、彭、洪、张、郑、蔡、费、柯、梅、阳、杨、万、曹、晏、郭、柴、罗等姓。人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分别来自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湖南及内蒙古等省份,大多数是逃难,逃荒或躲反而来此地安家落户,六十年代也有国家分配来自安徽等地的一些灾民来我地安家落户。居民住房五六十年代几乎都是土砖茅草房,低矮潮湿,十分简易,居民住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由茅房至青砖瓦房,由平房至楼房,由青砖白缝至钢筋水泥结构,由一层至多层,高档装潢,农村居民现在也同样享受城市市民的住宿条件。方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居民通过几十年的融合,特别是在此出生的,现基本上都以赣语彭泽上乡口音,天红方言进行交流,年轻的人外出务工都以普通话交流。习俗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天红境内几乎差不多,居民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也就按当地习俗随乡入俗。
五、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建安乡第三保、四保,新中国成立后即1949年10月至1950年秋,将保改为乡,属杨梓5区庙前乡。1957年至1957年先后,由小乡、初级社、高级社至1958年建立先锋人民公社,将葡萄高级社改为葡萄大队驻地王坂茅店。1960年至1962年精兵简政,将凤凰、葡萄两个大队并为葡萄大队,驻地设在下埠小组。1962年上半年二大队又分离,恢复凤凰、葡萄两个大队建置。1970年扩社并队,将凤凰、葡萄、光明、冯山四村并为跃进大队,驻地程家。1972年春将冯山、葡萄两大队从跃进分离划出恢复原建置,并将原凤凰大队山吴小队划归葡萄大队管辖。同年下半年县委县革委决定,成立天红人民公社农业科学研究所,将葡萄大队改称为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同时将郭家垅、西湾、蔡家庄、柯家、沙子港费家、石垅、二房垅从武山大队划为农科所管辖。1974年元月公社又将石垅、二房垅、西湾、郭家垅、蔡家庄、柯家、费家从农科所划出,单独组成天红人民公社园艺场。
六、农业科学和经济发展
全所耕地面积1526亩,其中水田814亩,旱地712亩。本所属天红中心平原地带,土多林少,水面少。而土地肥沃,水面虽少但水源充足,一般的年代可以旱涝保丰收,且产量比周围其他村都要高,农作物主产水稻及杂粮。七十年代后,耕作面积进行调整,以粮棉兼作为主。作为农业生产研究所,更应科学种田先行。为了繁殖良种,将王坂、山吴合并为良种队,为县委县革委和县委农业科研和科学种田的基地,全部用来繁殖水稻良种。如水稻新闻1号、农垦五八、矮脚早、珍珠早、千斤糯等品种全部采用小苗带土移栽,并在费家桥头建玻璃温室(育苗温室),兴办了菌肥农药厂、养猪糖化饲料厂。水稻杂交制种,棉花推广营养缽移栽,水稻抛秧等为省市县推广农业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起着积极的作用。1971年初夏,江西省委书记程世青在省农业厅、市、县领导陪同下视察农科所科研基地,召开现场会,推广农科所经验,七十年代末期,县委书记赵德福挂点农科所,公社党委、革委委派得力的领导干部蹲点挂职。在农业现代化、新科学、新技术应用上为全镇乃至全县做出了榜样。因此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快速发展。过去农科所是荒田荒地多,低产田多,港州沙土地多,旱涝保收的少。七十年代后经过土地平整,低产田改造,州地开发等,把劣质耕地变为优质、高产、抗旱能力强的稳产良田,粮食亩产由六十年代200斤提高到单产600—800斤,晚稻从无到有,单产可达800—1000斤,两季可达1600斤,棉花单产由六十年代(小籽棉)亩产籽棉100来斤至八十年代亩产皮棉150—200斤,九十年代后粮棉产量每年都保持稳步增产,曾多次受到省市县嘉奖,当年天红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就是九江市奖给农科所的。在大集体阵营中,始终都是走在全乡的前列。因此,百姓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加上中青年外出务工,家庭收入再上新台阶。利用水面发展养殖业,2013年将五九堰水面租赁给本地居民傅琨,成立农科所翔皓鹅业专业合作社,租地108亩,是一个集鹅、鸭、鸡、猪、渔、果基地,至2016年底,养鹅三万羽,鸡1600只,鸭3000羽,母猪5头,水面60亩,精养鱼4.5万尾,栽植银杏树10亩2700株,桂花树550株。现效益可佳但还在发展之中。
七、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育极为落后,由于战乱,局势不稳,读书的人也很少,1948年前只有葡萄港断断续续开办了几届私塾学堂,每届学生只5—6个,而且学生年龄都在十岁以上,教书先生是本村李仕作。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至1960年这十年间,葡萄港自办一所私塾教堂、教书先生是本组李仕芬。王坂也自办了一所私塾,先生是从湖口张青请来的张老师,1959年至1960年请本地冯山严建华任教,1961年后葡萄大队创办了全村第一所民办小学,县教育局安排一名太平人朱松培老师来任教,其余民师由群众负担,1969年3月将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全日制完全小学,师资力量主要是民师,后称为赤脚老师。1987年农科所共有240名学生,公办教师3名,赤脚教师5名。从1988年国家开始招聘民师转国家事业编,分年考试录聘直到2010年在册民师全部转编。农科所村小教学楼先后五次拆迁,选址,扩建,由平房至楼房,由砖木结构至钢筋混凝土结构,2015年国家对学校危房进行改造,所两委抓住机遇,拆去老楼新建一栋300平方米二层教学楼于2016年8月竣工。现在学校实现了电化教育,桌椅全部配齐更新,篮球场、乒乓球台、单双杠等体育设施也一应俱全。七十年代所部建有大礼堂(没有座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用,并组织了一支由知青为主的第一个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到各地巡回演出。1961年秋葡萄港自筹资金,组成农民业余采茶剧团,并购置了服装道具,每逢大的节日和喜事,都搭台唱戏,直到“文化大革命”禁唱禁演。1974年冬至1978年底,王坂小组又重新组建成立业余黄梅戏剧团,从安徽望江请来师傅教戏8本,还有小折子戏,除本地演出外,还到鄱阳、乐观、湖口、东涧等地演出。逢年过节,王坂、葡萄两组还有玩龙灯的习惯,不断繁荣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八、医疗卫生
1966年以前本所未有卫生所和医生,需要问诊取药都在下埠联合诊所。1970年开始建立医疗诊所,先后培养了四名乡村医生。为了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所委会决定新建一栋两层约200多平方米的所卫生所,并有两名具有专业职称资格的医生从事医疗工作,为农科所居民疾病防控、防疫和治疗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国家实行“新农合”,医保政策给全所百姓的医疗带来了实惠和便利,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九、村历届任职领导
兰和贵——1958—1960
曹火庆——1960—1962
彭友生——1963—1965
所长
舒加友(革委主任)——1975—1984
毕喜生——1985—1987
梅开伢——1988—1991
柯喜林——1992—1996
赵益民
舒来喜
费荣喜
十、名人录
赵金保曾任天红乡副乡长,乐观乡人大主席
曹军曾任江西师大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李林生曾任九江市科学委员会主任
李忠中校军衔,现任湖北省襄阳市武警支队副参谋长
李红生2014年司法部通报表彰的先进工作者,现在江西省洪都监狱管理局工作。
李明现任江苏省南通市消防支队参谋长
陈强现任天红镇党委副书记
汪赛军江苏常熟消防大队招商城中队中队长
张峰浙江嘉兴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
吴强九江市卫计委工作
十一、英明录
李南民游击大队长,1937年在都昌作战牺牲。
汪济仁1929年参加革命,赤卫队员,1934年在本县太平被敌杀害,年仅31岁。
十二、其他
负责人:费荣喜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
夏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157209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