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彭泽县 > 天红镇 > 团结村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天红镇团结村概况

[移动版]

一、位置

团结村位于天红镇东部,东与杨梓镇邻都村一库之隔(乱石湾水库),南与都昌大港高塘芦冲林场依山分水为界,西与镇内前山村熊家、李家、聂家山水农田相毗。北面大小山头与本镇庙前、先锋、龙宫洞、杨梓邻都山山相连,以山脊分水为界。天乐公路以北线穿境而过,为天红镇东大门。鸟瞰崇山峻岭,美不胜收。全村面积12.55平方公里,居民400户,1660人

二、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建安乡8保,解放初期属5区邻都乡,均无村名,建立人民公社时,因汪姓较多,属大姓。而赶子桥又称名为赶子桥朱家,隔壁又是龙亭大队,赶子桥又在两村接壤处,可说是二龙戏珠,故而得名“龙珠”大队。1969年扩社并队,龙珠、龙亭并为团结大队。1972年又两地分设,不再用龙亭、龙珠,保留团结大队至今。驻地龙汪里,距天红镇5公里

三、自然村地名

龙汪里(龙汪小组)位于庙前街5公里,天乐公路两旁,2016年前公路穿村而过,2016年天乐公路升级去弯取直,公路改在龙汪村庄背后,东与六房陈接壤。南边主要是本组土地以港为线,西与本村牛市岭田地相毗。北边车水马龙、鸟语花香。汪万一于明末清初从都昌县庙下汪家迁此,并请来风水先生一看,说此地是龙地。且作诗为证“家住双龙出游地,坐此罗汉笑眯眯。山环水抱四周绕,罗汉身旁一雄鸡。头高尾翘显灵气,总是向着东方啼。天造神圣龙窝地,代代层出英才奇”,因而得名“龙窝地”。因窝、汪谐音差不多,后人干脆就叫“龙汪里”,直延续到今天。69户居民,285人,主姓汪,附姓刘。庵脚下位于庙前街4公里,天乐公路北侧山垄里。28户,116人。陈永志于明永乐年间从本地回龙嘴迁此。屋建在卷龙庵(早废)脚下,故而得名庵脚下。庵脚下三面环山,南面是一条新修的水泥公路连接天乐公路。自腊家山、陈家山溪水港穿村庄门前至马家坂双港桥。传说,卷龙庵原本是尼姑庵,后来被强盛的和尚占领。庵前有石路,至今还有残墙断垣的院墙。庵中当年香火大旺,并置有几处庄田,分布在武山杨汊坂,牛市岭西呼峦,张家山、湖口境内各有一处。据《汪氏宗谱》载,汪显泰,九品武官,葬在腊家山门前山上。汪承馨,字馨贵,于咸丰三年朝廷开始赐为九品军功、六年之后赏军功六品,九年后军功五品职衔。汪兆文、汪兆武两兄弟50年代前居住在腊家山,可算得是世外桃源。山内有天然的“五洞一田”即水洞(自来水引入居民家)、槐山洞、燕子洞、精怪洞和牛洞,还有一块精怪田,田里水时有时无,真是很奇怪。奇洞怪田渴望仁人志士前来旅游开发,大有前途。汪氏二兄弟于60年代迁入庵脚陈家居住,主姓陈、汪。附姓曾、蔡。马家坂(马路、马坂两个小组)距庙前街4公里,天乐公路南侧平坂上,原住马姓而得名。两组57户,231人。清光绪年间舒姓从河南商城迁此,后又有汪、谢、张、廖、陈、韩、李、游、罗、吴、邓等姓迁入。划为马坂、马路两个村民小组。东与牛市岭竹山相接,南与回龙嘴小山坡梯地毗连,西是一片田野,与前山姚家颈隔港为界,北连天乐公路。刘邓大军1949年渡江经彭泽宿营马坂,纪律严明,安营扎寨,后向南京方向进发。大坞里(新兴自然村)原系马路组,天乐公路马坂段北侧小山坞里。60年代前,韩继舜从湖北黄陂来此地开荒种果树,还有一手加工小猪肠衣的手艺。经原时任天红供销社主任赵克富推荐,为彭泽县土产司天红肠衣加工点。在家长年加工小猪肠,精制肠衣销往香港。此地现住有三户18人。牛市岭位于庙前街4.5公里。传说很早以前此地原住牛姓,曾经是当地居民集市贸易市场。故名为牛市岭。主姓汪,附姓严。清初汪姓从都昌县朝下汪家迁此。东依老天乐公路。南面与龙汪、马坂田地相串。西至西呼峦山埂。背北紧靠竹峦,竹峦中原有一座饶王庙,并安有一尊饶王菩萨,铺有石板路直通往马家坂。传说这饶王菩萨在鄱阳一带善事多多。遇见坏事恶事曾化人身,直言不讳,敢于惩治邪恶,曾经为救活一男孩传为佳话。团结汪姓中还有一种“汪见鬼”的传说。很早以前,凡汪府过年还年叫汪见“鬼”,时间在农历腊月二十七夜晚。掌管年头的族长拿着豆腐、年粑和酒,举着灯笼来到祖堂,把三个福利碗摆放在香案桌上,然后跪倒在地,边拜边自言自语地暗说“来莫”“来了”“来莫”“来了”“来莫”“来了”重复三遍,实际上无影无踪。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汪见“鬼”。六房陈家(含前山上)位于庙前街5公里,天乐公路以南(老公路两旁)43户,178人。陈荣二之六房子孙陈永礼于明永乐年间从回龙嘴迁此。故而得名“六房陈家”。东有牛栏山、乱石湾水库,南面有港合为溢洪道,两边均为本组土地,西与龙汪田地交错。北有天乐公路紧靠谷籽山包。主姓陈,附姓有项、任、何、梁、周、余、曹、汪。前山上同为六房陈家一个小组。距庙前街5.5公里,六房陈家门前山边,得名前山上。陈永礼后裔于明末从六房陈迁此。房子依山脚而建。高山,回尾小组通往村镇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村前有条小港溪。两岸为土地,背后北面一座桥,与六房100米之遥。主姓陈,附姓有游、梁、柴等。六房有一老祖堂,2000年后重新修建。外有门楼,内有祖堂。传说过去六房陈家还年叫陈“闭嘴”。六房陈家还年是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日晚。过去的出家和尚是不准回家的。更谈不上回家还年。恰逢某年腊月二十八深夜,一陈氏和尚来到祖堂,悄悄地不声不响地还了年,然后走至于峦坞,坐在地上,静听屋场内的动静。谁知第二年,村里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个个喜笑颜开。人们猜测这是和尚闭嘴还年带来的好运。斗转星移,转眼又到了岁末过大年,从这年起人就依照和尚闭嘴还年的方式过年。还年时不论大人小孩,一律不准出声,所有动作全靠族长做手势完成。从那以后,六房陈还年时,不准出声,人们称之为陈闭嘴。回龙嘴位于庙前街5公里。坐落在形若回龙的小山嘴下。18户75人。陈广二于明洪武年间从鄱阳县义门陈家迁此。村庄侧有一条七十年代中期开挖的乱石湾水库渠道,恰似一条长龙。村南有一口池塘,塘前方有一片毛竹林倒映在池塘里,好似龙嘴龙须在塘中喝水。西边至柳树港是良田,北面与马坂山丘相连。主姓陈,附姓刘、张等。回龙下位于庙前街东5公里回龙的小山埂下。陈广二兄弟于明洪武年间随兄从鄱阳县义门陈家迁此。1958年刘金祥从马家坂迁入。有陈、张、刘三姓三户。于2008年和2010年搬迁到赶子组公路边居住,原村庄已复耕。赶子桥朱家(赶子小组)位于庙前街以东5公里的小港边上,组分两地。33户,137人。朱永进于明初由本县黄花坂迁此。村西有座石拱桥,传说竣工时,朱元璋追赶其子至此,故得名赶子桥朱家。桥上边有一条70年代建的长达200余米长的渡槽。村南一眼望去是华家垅。北有前山到团结村连接天乐公路的水泥公路横村而过。东有包坞里山脚是赶子桥居民解决温饱的良田。主姓朱,附姓有周、倪、骆、毛、马、李、陈、王等。华家垅位于庙前街5.5公里。坐落在赶子桥南面的山垅里。距赶子1.5公里原住1户历史曾住华姓得名。陈永达后裔于清初从回龙嘴迁此。原一户已搬迁至赶子桥居住,屋场已还耕。但在华家垅出口处新桥头有刘喜生一家于2000年后从赶子桥搬迁建立新居,称为下华家垅。横港小组辖七房、梁家、八房、新店四个自然村庄,距庙前街3.5公里。49户,236人,门口一条横港而得名。七房位于庙前3.5公里。天乐公路老公路两旁,新路南侧。曾氏墓碑记,曾太洪的第七房后裔于清咸丰年间由皖迁此建村。现28户116人。梁家天红至乐观公路南侧,背后天乐公路。现21户87人。梁太公于民国初年从河南光山县迁姚家颈,不久再迁此。姓氏有梁、吴、扶、张、侯、高。八房天乐公路南侧小山丘下,8户33人。曾太洪的八房后裔。于清咸丰年间从皖宿松县迁此。后又有余、邓、钟、夏、张、王等。新店天乐公路以南的小山脚下。民国初年陈少周自鄂来此开店得名。1934年张姓从湖北黄梅县迁入,现搬迁七房岭上定居。老屋基已还耕。高家山位于庙前街东6公里。山垄口小港两侧。23户95人。原住高姓,故名高家山。清末舒姓从河南商城迁此。一条龙,三面环山,多以杂柴林以及毛竹林,南面一小道通往50年代建的青山水库,下游原住有一户游氏人家,七十年代后迁出。西边是芭茅山与华家垅一埂之隔。山埂下建有一座滚水堰,即高山堰。东面与回尾山山相连,山多土少,大集体年代,主要靠山生存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中青年外出务工,山上就成了聚宝盆,绿水青山风景独好。中间有一条河港,村庄分东西两端在山脚下。东边主姓游、周,西边主姓舒,附姓有梅、刘、吴等。回尾(俗称维米山)由港东、细屋组成,距庙前街7公里,距团结村部2.5公里。34户141人。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间一条长山垅。东与乐观袁家垅石家垅山山相连,南与都昌高塘,芦冲林场分水为界,西邻高家山。土地自高山桥上至回尾水库脚全部是垅梯田(地)。山上以天然杂交林为主,人工林为次之。港东回尾山垄内小港东边。据《游氏宗谱》载,游万龙于明弘治年间由店前湾迁回尾山,讹为维米山,后因人烟减少,改名细屋。主姓游,附姓有柯、王、彭、刘、李、何、高、周。回尾山刘家原住有刘姓,现已迁至港东居住,《刘氏总谱》载,刘德太于明洪武年间由本县富乡坂迁此,此村庄已还林。

四、居民

村境内主姓:汪、陈、朱、谢、游。附姓有曾、余、钟、邓、侯、张、夏、梁、王、高、扶、吴、蔡、姜、李、廖、韩、刘、骆、马、倪、周、严、曹、柴、何、任、项、舒、梅、丁、柯、彭等42个姓氏。分别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有汉族、侗族、回族、土家族和壮族五个民族。形成了五湖四海一家亲的好局面。现在居民建筑,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本地长期居住的居民一般都是老八间,小四印。外地迁来的一般都是土砖茅房,到了七80年代一般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瓦屋,有的24根柱子落脚,有的是两迭12根柱子的平房屋。而现在农村建筑,住房条件不亚于城市。单家独院钢筋水泥结构,二层三层拔地而起,高档装修,小庭小院,徽式洋房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方言长期本地居住的都是天红地方语言,与太平、定山、湖西差异不大,属彭泽上乡口音,腔调不一,新一代都是按当地语言发音,无有差异。习俗开始迁来时,习俗多样化,一般还是按当地风俗,如按各自的原习俗,难行不通,所以也就必须是入乡随俗。

五、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建安乡第八保,解放初属5区杨梓区邻都乡,团结乡各半。后由初级社到高级社,1958年属先锋人民公社。同年下半年搬迁太平属太平人民公社。1959年又属于先锋人民公社。1965年属天红人民公社。1970年扩社并队龙珠,龙亭合并为团结大队驻地横港。1972年又恢复两村建制,仍保持团结大队名号。驻地牛市岭和龙汪。1984年撤社建乡,属天红乡人民政府管辖。1993年撤乡建镇,成立天红镇人民政府,建置未变。团结大队改为团结村村民委员会,辖龙汪、六房、牛岭、庵脚、马坂、马路、横港、回龙、赶子、高山、回尾11个村民小组,18个自然村庄。

六、经济

地理环境制约着团结的经济发展,一贯农林兼作,耕地面积2398亩,其中旱地2108亩,山林面积22568亩。山林面积较为突出。林业品种有人工杉木、自然松木、株树、枫树及杂木混交林,毛竹甚多。特别是盛产小山竹,杂篾远销上海及沿海一带。改革开放前,林业收入约占农业收入的30%~40%。田多地少,而水田一年一季水稻,交完公粮后所剩无几。有的小组年年都要到外村外组借粮。改革开放后,政府号召大家多种棉花“要发家,种棉花,多种棉花才发家”,大面积水改旱,高峰时团结种植棉花2000余亩,占总面积的96%。亩产曾经皮棉超过200斤以上夺得了全县冠军,农民经济收入也大大地增加了。土地承包实行责任制后,六房陈乔旺思想解放,带头科学种田,联产责任制的第一年就夺得了万斤粮、万斤棉、万元钱收入,时称“陈三万”。名传赣北棉乡,在省市劳模表彰会上,我叫“陈三万”轰动赣北大地。先后成为省劳动模范,九江市政协委员,市县人大代表。在他的带动下,全镇乃至全县农业生产有了一个新的跨越。加上市场开发,再不受经济计划的制约。中青年全外出在沿海开放城市务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境内经济年年都有新飞跃,居民生活年年提升,幸福生活甜如蜜。

七、水利

过去团结水利条件十分差,只是50年代中修建了青山、回尾、六房、赶子四座小山塘水库,遇旱灾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沿港架起牛水库。当时天红境内只有余开富父子有做水车的技术,在高家山(现村林场)牛市岭等沿港装设四部牛水库,把港里的水引上来灌溉农田,以保粮食丰收。60年代末新修了石站龙小型水库。七十年代初为改善团结、前山、冯山、凤鸣的水利条件。通过勘察,在乱石湾兴建了一座小(一)型水库。库容量蓄水40624立方米,1972年开通到凤鸣花屋里的全程渠道,全长约6公里。但乱石湾水库的水只能流到前山芦家垅为终点,但就是过不了冯山的黄家榜。当年做水库是动员全公社人民大打人民战争。号召全公社群众双七上阵(上到七十岁老人下到七岁儿童)土法上马,大战一冬。现在水利条件好多了,自流灌溉占总面积70%,提灌占30%,能保证农田100%旱涝丰收。

八、文化教育

50年代中期,马坂有一所私立小学。一名教师,10名学生。后期牛市岭也有一所私立小学。教师是本村汪济人老先生,9名学生。1959年春季,大队在汪家祠堂办了一所全日制小学,30名学生。同年在茅屋里也办了一所小学,两名教师,三个教学班,20名学生。1961年,高山、回尾相继办起了小学,各一名教师,四个教学班。1962年,大队办的正规小学,四个教学班,3名教师。其中公办教师1名。1968年教学点遍地开花,马坂、赶子也办起了教学点。教师都是来自停课闹革命的回乡青年由各组选拔上来担任教师(工分计酬)的。1973年,教学点相对集中,在现在的校址新建了一所集体所有制的完全小学。1976年下半年还开办了初一、初二年级班。1978年秋季取消初中班。恢复原完全小学,兴旺时期有老师10名,六个教学班,学生300余名。1995年开始,开有八个教学班,16名教师,360名学生,也是最顶峰时期,教师有中心完小派来的国家老师,但大多数还是民办教师。2000年后,学生在缩减,2004年秋季,四五六三个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就读,村完小就只有1—3个年级。四名老师,四个班级一直延续至今。过去文化艺术和精神文化极为落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群众文艺活动不断地活跃,60年代初期,大队曾组织全村爱好戏剧青年,学古装戏《郭爱打金枝》,“文化大革命”时期组织思想宣传队,唱革命歌曲,唱革命样板戏,曾经排练演出过《红灯记》。还有回尾山的文字调,丁和林等老一辈都已过世,几乎失传,剩下的都是80多岁的老人,因为是文盲无法传承,更无法登台。

九、医疗卫生

旧时有一名中医,名游玉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把脉问病很有名气。1960年大队为解决居民看病难的问题,办了一所卫生所,直到1982年村卫生所撤销,赤脚医生也解甲归田,但之后又由赤脚医生自办了个体卫生室。2011年,根据上级精神,将三所合并为团结村卫生所,所址设在六房、医务人员4人。全村村民也全部参加新农村医疗保险。从此,医疗水平提高了,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没钱看病的问题也不担忧了

十、宗教

历史上牛市岭有座饶王庙,香火旺盛,后随着战乱,香客也就少了,“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只有庙址仍存在。其余还有七座小土地庙。居民以佛教为主,大多数为中老年人。旧时代,龙汪先后有两位道士(已失传),。至今亡人都要请道士超度亡魂。

十一、村历届任职领导

团结乡乡长汪兆文——1950—1954

书记

汪祖应——1955—1968

张国良——1969—1972

陈来发——1973—1974

刘喜球——1974—1977

汪志先——1978—1983

汪木林——1984—1999

汪烈荣——1999—2014

吴怀春——2015—

大队长天红镇志

汪宝元——1955—1968

钟艮姣——1969—1972

刘喜球——1973—1974

陈腊生——1974—1977

刘喜生——1977—1984

钟思今——1984—1989

汪烈荣——1989.6—1999.2

汪六友——1999.3—2000.11

村委会主任

汪九喜——2000—2008

吴怀春——2009—2011

汪烈荣(兼)——2012—2015

朱雨生——2015—现在

十二、名人录

廖江义曾任乐观公社党委书记,天红人民公社管委会主任、人大主席

谢迎社彭泽县政府曾任办公室秘书(正科)

扶爱新彭泽县商业管理办公室机关党支部书记(副科)

谢庆社江西省书法协会会员,九江市书法协会会员

丁鸿生物学博士,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陈胜云彭泽县规划局局长、书记

十三、英明录

张立信1949年参加革命,地方干部,1949年冯山被敌杀害,年仅38岁

张其贵1930年参加革命,村代表,1930年在本县乱石湾被敌杀害,年仅38岁

汪重华1930年参加革命,村农会主席,1930年在本镇童家颈被敌杀害,年仅30岁

汪年秀1930年参加革命,村苏维埃副主席,1930年在本镇龙汪祠堂被敌杀害,年仅48岁

汪花和尚1930年参加革命,乡农会会员,1930年9月在庙前街被敌杀害,年仅37岁

十四、其他

负责人:汪小平

办公时间:法定工作日      

夏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8:00

冬令时  上午:9:00-12:00  下午:13:30-17:30(法定节假日除外)

联系电话:1829625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