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城厢区旅游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畲角里自然村。

1933年10月,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队长郑金照被任命为中共常太区委书记,派回常太开展工作。郑金照回到常太动员各村农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同时深入外坑等村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在外坑大厝、畲角里发展了陈文通、雷金桐、华金雀等参加革命队伍,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1934年9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灵川西厝村重建后,决定到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常太山区发展新的活动据点。同年10月,郑金照、陈建新、翁鸿镗等奉命到常太开辟新区。当获悉外坑有位原民军营长的儿子雷光熙拥有-支欲报父仇时,便以探亲访友为名到外坑畲角里雷金桐家,一起动员其堂弟雷光熙参加革命队伍。雷光熙接受动员后,毅然献出家里所藏的-支弹药,参加了革命队伍。随后,莆田中心县委利用这些-支弹药,在常太组建了一支10多人的农民武装。外坑从此成为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主要驻地,这里地处偏僻,群众基础好,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3个主要基点村之一,游击队可以在村里公开活动,并以此为据点,频频出击,打土豪、杀恶霸,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取得了一系列游击战果,游击区逐渐扩展到莆田广业和仙游兴太山区。

闽中工农游击队在常太的游击斗争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震惊,多次派兵“清剿”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点村。由于有常太赤卫队提供情报,使游击队及时组织群众撤到山上隐蔽,利用深山密林与敌周旋。国民党军无奈兴叹:“奈山深林密,此剿彼窜……乡民们似完全匪化。”1936年4月,国民党军又组织500多人分四路“兜剿”游击队驻地,妄图一举消灭游击队。游击队在群众的帮助下与敌激战,后因天色渐晚,国民党军不敢恋战,慌忙撤走。此后,国民党军改“清剿”为“驻剿”,常驻枫叶塘和渡口一带,并时常到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点村骚扰抢掠,群众深受其害。同年7月下旬,国民党军再次组织700多人,由常太壮丁队带路,从莆仙两面夹攻莆仙边游击根据地,采用“清乡”方式进行“清剿”,并在外坑安营扎寨,铁心剿灭游击队。游击队和群众被困山上,住草寮、窑洞,靠野菜、野果等充饥。为摆脱困境,闽中特委在外坑陈文通家召开会议,部署撤退事宜,决定闽中工农游击队带领无亲可投的基点村群众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隐蔽,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于是,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动撤出外坑等基点村。

闽中工农游击队驻地旧址位于渡里村北部,西北靠仙游县游洋镇松坪洋,东面与常太镇侯山村及霞山村相连,西侧毗邻金川村,面积约5000亩。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年12月给予立碑保护。

信息来源: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

渡里村:渡里村位于常太镇西北部,全村面积 7.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86亩,山地面积10516多亩。总人口2084多人,共有397多户,分为7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设立一个党支部,党员68名。 主要经济作物有枇杷,主要经济支柱是餐饮业。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1230多元。近年来先后取得荣誉农商行信用社。我村特色产品是顶外坛红姑,价格1000元/斤…… 渡里村详细信息++


>>常太漈川军事会议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