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坝顶北魏祭祀建筑遗址(简称坝顶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蜈蚣坝顶部,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019—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基本揭开了坝顶遗址的“庐山真面目”。坝顶遗址因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入围了“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和“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坝顶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的大青山蜈蚣坝坝顶。蜈蚣坝在北魏时期名为白道岭,白道岭之上有白道贯通阴山南北,皇帝行幸阴山多经由此路。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在由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都洛阳之前,于七、八月间北巡盛乐—阴山,先后举行了“谒金陵”“行幸阴山,观云川”“幸阅武台,临观讲武”等活动,其中“行幸阴山,观云川”极有可能是指在坝顶遗址举行的祭天活动。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张文平说:“结合文献记载,初步判断孝文帝‘观云川’就是在坝顶遗址这个地方。《魏书》以‘观云川’指代孝文帝的整个祭天活动。”
坝顶遗址分布面积约10000平方米。经过2019—2022年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并确定了遗址的形制结构,自内而外由坛、内壕、内壝、外壝、外壕5部分组成,总体直径近100米,出土遗迹遗物可分为北魏祭祀遗存、北齐军事遗存两个时期。
遗址中部为一个圆形的坛,坛的构筑,外缘为夯土墙,内部填土,形成平台式圆形坛体,坛体-以登坛台阶环绕。对坛体北部采取了解剖沟发掘,台体平地起建,自下而上逐渐斜收,剖面呈梯形,底部直径约34.5米,顶部直径约23.5米,残高2.9-4.4米。夯土台外侧有环绕式台阶,上下共13级,每级台阶高约30厘米,宽约40厘米。北齐时期对坛体进行了改造,将内部掏空,东南方位设门,成为一座军事戍堡。坛体内室的灰坑和房址堆积中,出土了北齐“常平五铢”铜钱、刻划有“广纳戍”文字陶盆以及大量的兵器、生活用具等,表明房址和灰坑均为北齐遗存。坛-有内、外两道环壕,分别称作内壕、外壕,内壕底部出土有马和羊的头骨、肢骨等。内壕、外壕之间为内壝、外壝,即皇帝祭天时文武官员陪祭站立的平台。该遗址融合了汉魏以来明堂、辟雍、灵台等礼制建筑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祭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