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咀石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境内黄河一级支流浑河北岸的坡地之上,南邻浑河,东、西、北三侧基本被冲沟所环绕,仅东北部的制高点位置与外界相接。城址东西宽约1150米,南北长约1200米,总面积约138万平方米,距今约4200~4400年,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防御最为严密的龙山时代石城。
2019年至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系统推进“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的实施,对之进行了持续性地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已累计发掘5000平方米,揭露城墙、城门、马面、台基、墩台、壕沟、地下通道、墓葬、房址等遗迹,出土有玉、陶、石、骨等遗物,明确了后城咀石城的三重防御体系、地下通道体系、高等级建筑群、墓葬的聚落布局,为中国古代城市建制的源流,尤其是城防体系的发展变迁提供可信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城门区域的完整揭露,明确后城咀石城具有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最为复杂的城防体系:即由主城垣、主城门以及在主城门两侧设置的与主城垣相接的2座马面构成的第一重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垣、瓮城城垣上布置的4座台基、2座墩台以及与瓮城城垣外侧毗邻的壕沟构成的第二重防御体系;由外瓮城城墙、城墙两侧马面、台基以及与外瓮城城垣平行布置且与两侧自然冲沟相接的壕沟构成的第三重防御体系以及由壕沟、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构成的“明沟暗道”地下交通体系,共同构建了后城咀石城独具特色、防守严密、攻防兼备的地上地下立体防御体系,显现了后城咀石城先民对军事防御功能的高度重视,这可能与后城咀石城是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早期中心城址的地位有关。
高等级建筑区位于后城咀石城内城近浑河河岸的一独立台地上,台地坡度较大,陡坡处横向分布五道平行的石质护坡墙,台地顶部较为平缓,使用石墙合围成院落。高等级建筑群位于院落中部,坐北朝南,前堂后室五联间结构,地面与墙面存厚约2厘米的白灰面。建筑群前存石质散水类遗存,北侧500米处建有城门马面等遗迹。
出土器物相对较少,有陶器、玉石器以及骨器等。陶器主要有鬲、斝、甗、盉、瓮、罐、豆等。其0-土的宽裆鬲、敛口瓮等兼具老虎山文化和永兴店文化的双重特征。玉器多发现于2号壕沟或5号台基附近,有玉铲、玉刀、连璜璧、玉环等,与陶寺、碧村、石峁、齐家文化出土玉器有较多相同之处。石器有斧、刀、镞、凿、刮削器等,均为本地永兴店文化典型器物。骨器多发现于外瓮城区域的两条壕沟和外城的墓葬内,有镞、锥、针笄等,其中骨锥、骨镞多发现于外瓮城的壕沟内,骨笄出土于墓葬。
目前,针对后城咀石城址已实施了城址复原、年代、生业、手工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探索,根据对人骨碳氮同位素的检测结果显示,后城咀先民的饮食结构以粟黍等C4类食物为主,且有一定的比例的动物性蛋白。同时结合动物骨骼的鉴定结果,发现有猪、羊(山羊&绵羊)、犬、马属、野兔、犬科和鹿科等哺乳动物以及少量的雉等中小型鸟类遗存,表明后城咀石城是以粟为主黍为次的旱作农业,且存在一定的畜牧和狩猎经济。
后城咀石城由三重城垣及附属建筑构筑的三重防御体系和双瓮城结构与壕沟、地下通道构筑的“明沟暗道”式地下交通体系共同组成了后城咀石城最为严密、完整的地上地下立体的城防体系。
138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极为复杂的防御体系、类似石峁皇城台的高等级建筑台基、与庐山峁“宫城”形似的高等级建筑群、玉璧、玉璜、玉刀等玉器的出土,宽裆鬲、敛口盉、斝等代表龙山时代早期的典型陶器,明确后城咀石城应是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早期的中心城址。
出土的玉器、发现的石板墓、主城门结构、转折式的入城方式除延续本地区已有的文化传统外,与晋西、陕北、甘青等同时期考古学文化有着密切且频繁的联系,对晋西、陕北乃至中原地区后期考古学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