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 隐山石刻分布于朝阳、北牖、夕阳、嘉莲、白雀、南华六洞,形制为摩崖,其中唐代6件,宋代32件,明代10件,清代24件。
现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无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疑李渤所书”。北牖洞口,还有宋代理学家张 “招隐”二字题刻。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周于德的“六洞”诗,和清代曾燠、胡与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于招隐洞口的《隐山铭》,是名重当世的学者、两广总督院元的作品。此文作于正月二十日——阮元56岁生日,他说:“近年所驻之地,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是日避客于此山,贯行六洞,竟日始返”。身为总督,生日避客,亦属难得。其它石刻如记事、题名、题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