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是在宋代城城墙的基础上扩建增修而成。城围约3km,均为石砖垒砌,城墙高6~8m,底宽4m,顶宽2.5m,有1001个垛口,护城河宽4m。城建四门(均有城楼),东曰“景春”、西曰“来凤”、南曰“凯旋”、北曰“永定”,廓置城堡。西城门两旁镌有“蜀西孔道”、“楚北边疆”对联,东门横额为“忠孝名帮”。东、西、北门均有“月城”扩围。从东门至西门645米,从南门到北门694米,略成正方形,全城总面积0.45km2。房县地名志》记载,房县城原有7街3关,即东、西、南、北街、县门街、顺城街、草房街和东、西、北关。1958年以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城廓逐步拆除。至2005年,仅保存城墙两段,现存2段墙体总长度299.07米。
城墙北墙砌筑方式下部为砖墙,上部为板筑夯土墙,这一建筑风格极为独特。对研究明清鄂陕川交界地区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至今城墙北墙体还见有用早期墓砖以及有铭刻“三闾书院”“丁未”“房城”“武昌□”等字样墙砖。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历次的维修见证古城的沧桑,对研究房县的历史以及政权变迁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保护范围:以房县一中校区东北角段城墙、房县文汇小区段城墙两处古城墙本体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以现有城墙占地为基准,内侧平行向内延伸2.5米,外侧平行向外延伸4米。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