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老遗址位于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大板村大勤屯东南面约50米的利老坡,具体方位为东经107°03'49"2,北纬23°30'07"2,海拔高度为124.6米(GPS测点为大勤屯东南面约50米,遗址顶部最高点)。2010年6月3日,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田东县博物馆组成的龙须河流域野外文物调查队,在大板村大勤屯开展野外文物调查时首次发现。
调查队员在遗址地表采集物有较多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砺石、石锤、砍砸器、磨刃石锈和大石铲毛坯等,其中大石铲毛坯数量较多,同时在遗址西南面地表裸露的堆积层中,发现有大石铲毛坯层叠现象,很可能为大石铲的制造场所,结合地层堆积情况综合分析,初步推断其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2015年9月,为配合广西"那文化"研究课题,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发掘,分别在遗址南部和东部及北部布方,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本次发掘共发现灰坑10个,墓葬3座,沟1条,并获取了大量的标本,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两大类。以石器居多,类别主要有石铲残片、断块、石锤、砾石及少量石斧、石、砍砸器等。石铲完整器形仅发现1件,其制作精美,造型独特,礼器特征明显,为广西此前所未见。陶器器形主要有釜、杯、壶等,胎质均较薄,火候较低,除墓葬见有个别相对完整器形外,大多较为破,无法提取复原。纹饰主要以绳纹、勾连云纹为主。此外遗址还出土大量陶片,但大多较碎,陶片以夹炭陶为主,部分陶片胎质较厚,火候较低,纹饰主要以绳纹为主。除此之外,通过提取土样进行浮选的方式,在遗址中获取大量植物样品。
利老遗址作为一处以大石铲为主要遗物特征的遗址,是目前百色盆地范围内发现的唯一一处较为明确的石铲类遗存,从目前发现情况看,遗址文化面貌较为独特,文化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遗址出土的石铲不仅磨制精美,而且造型独特,具有强烈的礼器特征,是广西目前发现的一种新型石铲形态。另外遗址出土的陶杯、陶壶等器形,特别是筒形陶杯,为广西史前考古中首次发现。
在发掘过程中通过土样的提取、浮选等技术手段,获取大量利老遗址有关微观信息,为今后开展遗址古代气候环境、生产模式及农业起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三四千年前,中原地区已经进入夏代纪年,广西等西南地区仍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从利老遗址丰富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广西的史前人类正在从刀耕火种中腾出精力,投入到更富美感的艺术创造中。(田东县博物馆供稿)
保护范围:以遗址边界线为基线,向东外延约0.5米至平马—作登公路(752县道),向南外延约0.5米至机耕路,向西外延约0.5米至机耕路,向北外延约0.5米至陡坎范围内。
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边界线为基线,向东外延约75米至龙须河西岸边,向南外延100米,向西外延100米;,向北外延36米范围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