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镇在1954年以前,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灵川自唐代初期建县,至今已有1350多年。三街古城作为一座封闭式的城池,建有五个城门,这是有别于其他古城的。
三街四座城门的命名,据先生考证,为明成化五年(1469年)广西巡按监察御史袁凯督建灵川石城即将完工时,召集众乡绅议定:东门取“东胜”,是为纪念当年县医学训导陆汉率乡民东出奋勇杀贼,夺回被流寇掠走的众多人、畜,大胜后贼人不敢再犯;西门曰“西化”,为纪念明天顺七年(1463年)知县曾铎到任后,每月十五,便召集西边六峒各瑶寨的寨佬于西门外开导,恩威并施,数年间各峒瑶民向化,四境安居乐业;南门取“镇南”,为门对南面之尧山,巍然屹立,为一方巨镇;北门叫“拱北”,取尊君之意。而建于古城东南方向的小南门,一反建城“四向四门”的规制而修建了五个城门,缘由主要有二:1.县治迁来之前,三街东厢一带由于临近漓江大码头,早已形成闹市,南边的狮象、普贤、正义、双潭等地的百姓常到此谋生,是为交通要道;2.文庙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迁现址,大门正对贤路街的小南门,按风水学说,这是为文庙留出的通气之道。看来当年的灵川知县,还是比较爱民和尊孔的。
自三街开埠以来,南来北往的官员、文人墨客、巨贾富商,一般多在东门的码头上下船并出入城;城内百姓娶亲,花轿抬着新娘也是从东门入。街上老人过世,城北的出南门,城南的出北门,要在城内周游一圈;明清及以前,灵川县衙处决罪犯,均为推出西门押送刑场斩首。是故,三街古城内百姓的风俗是:喜事东门进,白事南门、北门出,处决犯人出西门。
现尚存三座城门:镇南门、东胜门和拱北门。三座城门上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料石拱砌的城门洞。其中较完整的是镇南门:门洞为双层拱门,中间有天井,外拱高3.33米,通道宽3.33米,深3米;天井宽3.6米,深2.6米;内拱门高3米,通道宽3.6米,深2.6米;城门总深8.2米,通道中凿有安装栅栏门的孔槽。门内侧拱门沿上方浮雕鲤鱼两条;门外侧拱门沿上方浮雕两只壁虎,侧上方则浮雕鲤鱼两条及水波纹。壁虎有避祸的寓意,也与“必福” 谐音,且三街百姓自古以来称壁虎为“三步跳”,这壁虎与鲤鱼、水波纹和城门搭配,便是“鲤鱼跳龙门”。民国之前,南门外的文昌阁左右两侧还建有解元坊、进士坊;实为劝学之举。东胜门和拱北门的型制,原与镇南门一样为双拱,今仅存外拱,拱口外高3.33米,内高2.94米,宽深均为2.94米;拱北门也仅存外拱,内外门拱高均为2.94米,深2.6米,通道宽2.8米;现所存单拱保存原样,只是少了浮雕。
原三街古城五座城门之上均建有城楼,城门之间为无缝连接的城墙,墙高5.33米,厚5米,周长达2.38公里,内外全部用料石包砌,上面还修建了全覆盖的串楼,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西化门在1927年修建桂全公路时拆毁,小南门毁于20世纪40年代,原因不详;其余三座城楼,日军于1944年11月占领灵川县城时,曾利用城楼改建成炮楼,1945年7月败退时烧毁城楼,并将拱北门和东胜门的內拱毁坏。现仅存城门三座,壕沟、城墙各百余米。1991年12月6日,由灵川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灵川县三街镇东街、南街、北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