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怒江州 > 泸水市旅游

石岭岗遗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石岭岗遗址
石岭岗遗址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岭岗遗址位于怒江州泸水县上江乡七棵树村二组西面。遗址所在为一独立的山体,位于怒江西岸,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遗址范围分布于大部分山体,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03年8月,怒江州文物部门调查发现,并采集到石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2007年怒江州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8月,我所主持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确认该遗址为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石岭岗遗址地处怒江干流区域,与缅甸相毗邻,属云南边境地区为数不多的堆积状况较好的史前遗址,已纳入“云南边境考古”课题,根据课题计划,2013年11月20日至2014年1月20日我所主持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发掘工作按照探方及探沟两种形式进行。探方主要集中在文化层堆积较厚的遗址北部,在中部及南部以探沟的形式进行,共布探方8个、探沟7条。发掘同时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及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进行合作,对墓葬所出人骨,遗迹、文化层所出动物骨及浮选土样所出植物样品分别进行鉴定。

发掘暴露的遗迹以墓葬为主,共清理墓葬42座,灰坑4个,活动面2个,房址2个,文化层堆积最厚处140厘米,文化层划分7层,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铜器等。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多数为单人葬,少量合葬墓,且有一定比例的未成年人墓葬;随葬品极少,仅有少量墓葬随葬一到两件青铜器,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或仅随葬圆形陶片和石网坠等;灰坑仅有4个,均较小,从形制及包含物看均为垃圾坑;房址2座,形制略有不同:F1为地面起建,四周有立柱,柱洞打破地层;F2为干栏式房址,柱洞均为石块围砌而成。活动面均被破坏,残留一部分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硬面。

出土遗物数量较多,小件器物编号共计两千余个,器类主要有陶器、石器、铜器、铁器、骨器等,其中陶器数量最多,其次为石器、铜器,铁器、骨器数量较少。陶器数量极多,多为残破的陶片,小件器物编号共计996件,多为圆形陶片,少量的纺轮、管状网坠等。陶片多为夹砂红褐陶,陶色不均匀,带有黑斑,器型多为陶罐,纹饰有绳纹、蓝纹、拍印纹、罐底多有席纹。M40内出土一件完整的陶釜,器型略小,敞口圆唇,束颈,颈部以下饰绳纹。圆形陶片数量较多,一般是利用陶片磨制而成,边缘不甚规整,正面多为绳纹或刻划纹。陶纺轮有数量较多,中间穿孔,截面有长方形、梯形及菱形三种。管状网坠数量较少,中间有穿孔,制作较为粗糙;石器小件编号共计742件,器型以亚腰形石网坠为主,另有少量的石斧、石凿、石范、石刀、箭镞等。石网坠多是利用体形宽扁的天然河卵石,在两侧敲打出凹槽制成。石斧多为打磨兼制,两侧及顶部打制,刃部有磨制痕迹,器型有梯形和靴型。石凿器型较小,为条形,磨制。石范仅一件,残,器型似钺。石刀数量较少,残,刃部磨制,背部带穿孔;铜器小件编号共计111件,多为墓葬的随葬品,器型有剑、矛、箭镞、镯、铃、饰品等。铜剑仅一件,剑身较短,刃部宽,柄中部略鼓,无格,圆形剑首。铜矛刃部为柳叶形,中间起脊,圆銎,两侧各有一半环形系。铜箭镞多残,为銎式箭镞,刃部宽扁圆弧,两翼较长。铜镯均为素面,有圆形和扁形两种,铜饰品多为片状,顶部有穿,以三叉形、四螺纹形为主;骨器小件编号共计54件,器型有骨簪、骨斧、骨锥等,骨簪和骨斧通体磨制,制作精细,骨锥多仅磨制刃部,制作较为粗糙。

本次发掘基本掌握了石岭岗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分布堆积情况,其中北部保存较好,文化层堆积较厚,遗物较为丰富;中部及南部堆积较薄,遗物及遗迹现象较少。从遗址北部的发掘情况来看,遗址上半部分堆积遭到晚期破坏较为严重,下半部分保存较好。遗迹以墓葬为主,发掘区北部墓葬分布较为密集,南部略少;房址及灰坑数量较少,没有形成较大的聚落,且与墓葬交叉分布,墓葬填土内的陶片与地层0-土的陶片基本一致,推测石岭岗遗址并没有明显的生产、生活及墓葬的分区。这一分布特征可能与怒江州的大峡谷地形有关,峡谷地带平地极其稀少,在一块面积不大的地点无法形成群居模式,只能三三两两的散居,怒江州很多地区现代依然延续此居住模式。由于平地极其宝贵,人们一旦定居下来也很难迁徙到别处,故遗址堆积较厚,遗物较多,说明延用时间较长,这或许是怒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特点。

墓葬0-土的三叉形及四螺纹形青铜饰品与保山昌宁的大甸山墓地所出的青铜饰品极为相似,但墓葬形制却有很大的差别,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石岭岗遗址地处怒江干流区域,与缅甸相毗邻,属云南边境地区为数不多的堆积状况较好的史前遗址,通过发掘可填补云南边境地区怒江流域史前时--古学区域类型研究的空白,还将为构建云南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支持。

延伸阅读:

·云南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