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泉山区旅游

苏堤

[移动版] [查看地图]

苏堤始筑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为苏轼率民抵御黄水而筑,后湮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徐州知府邵大业重修,首起黄茅冈,至西关段庄止,全长2400米,高3.6米,顶宽9米。一旦徐州城因黄河决口被淹,百姓可沿堤至云龙山等高亢之地避水患。现堤上为柏油路,堤边柳树成行。1194年以前,当时黄河还没有流经徐州。徐州之所以遇到洪水,主要是黄河决口向东南灌流,使泗水暴涨,威胁徐州。徐州在城外修筑防洪堤坝是从宋代苏轼开始的。熙宁十年(1077)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四月到任,七月就碰上澶州黄河大堤决口,淹没四十五个州县,“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洪水的声势,苏轼留下了这样的描写:“夜闻沙岸鸣瓮盎,晓来雪浪浮鹏鲲”,一时间全城百姓惶恐万状。就在这危急关头,轼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决心。他积极组织军民一面加固城墙,疏浚下游河道,一面率领官兵与民工冲出城外修筑防洪大堤。他本人也亲荷畚锸,布衣草履,“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亲率兵卒在城外,筑起了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长达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厚两丈。终于,十月初五,黄河回到旧水道,被洪水包围了45天的徐州终得解脱。大水过后,苏东坡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张,继续带领民众筑堤“七百九十丈”。他曾豪迈的写到“我当畚铲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这些用顽石修筑的堤坝,终于和苏轼的诗一样,历千年而不朽。这条堤坝后来被誉为苏堤。


>>黄河护堤徐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