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桥位于魏村闸北街29号南,南北跨老德胜河,为金山条石平桥。渡江桥旧名烈塘闸,德胜河旧名烈塘,因长江一天涨潮二次,在桥下设有闸门,因而得名烈塘闸。据《毗陵志》载,宋绍熙五年(1194)郡守李嘉言开烈塘河(即今天的德胜河),浚河置闸。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以后又经数次重修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重造后,始改名渡江桥。民国十六年(1927)重建。1972 年开拓新德胜河,老闸弃用,重建新闸。现存的渡江桥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重建。桥的东西两面桥额上分别刻“渡江桥”三字,为时任魏村乡乡长金华廷书。桥铭有两个纪年:东为民国重修时纪年,金华建书;西为光绪丙午纪年。渡江桥桥面呈长方形,长6米,宽4.3米,由7块巨大金山条石组成,民国修建时把桥加宽,并置水泥护栏。渡江桥的桥名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老德胜河把魏村分成了南北两半,南岸的人要北渡长江,必须经过这座桥,才能到达江边乘摆渡船过江,故此取名“渡江桥”;二是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魏村义渡一号船船老大秦长贵驾驶的船被称作“渡江一号”,冲在最前面,凭着他纯熟的驾驶技巧和对水路的熟悉,避开了敌人的重重炮火,第一个把全船的解放军战士安全地送上岸。秦长贵带领着在魏村江边登岸的解放军战士从渡江桥上通过向常州进发。为了纪念渡江战役,便把渡江桥的名字保留了下来。渡江桥架在两岸的石驳岸上,石驳岸是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砌成,石驳岸沿桥东西各延伸一百多米,在石驳岸临桥石驳上两边,各有一个“狮头”的装饰物,原来它是用来测定水位的标记。桥东侧还保有水闸凹槽。渡江桥古朴简洁,造桥艺术独具特色。2011年1月5日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魏村社区魏村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