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宁都县旅游

东龙古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

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

倚山傍水巧布局

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南北各有一条清溪蜿蜓曲折流过村庄,串着一口口波光粼粼的水塘西去,整个东龙村融入在青山绿水之中。

据“东龙通”李良景老师介绍,北宋开基建村时,李氏祖先选择了众多山岭中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天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提高村庄的排水和防火功能,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百座祠堂经风雨

东龙村全盛时期,有大大小小百座祠堂,经过风雨侵蚀,现存48座,另有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民居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赣南客家的传统建筑风格。

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又称“仁方公祠”,总面积达4300多平方米,由李仁方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前院、后院、东圃、西园和仁方祠五大部分。因有祠堂、议事厅、金银谷物仓库、廊房、厢房、绣花楼、私塾、仆人房、庭院、雕楼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称“百间大屋”。

西北兔形山下的李氏下祠,建于明代正统年间,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宫殿建筑的“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圆杉木及纵横交错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

明代晚期的慎斋祠是一座房祠,内设上下厅、左右厢房,上下厅以屏风相隔,整个祠宇外观庄重,内部精巧。村中心的位上祠,是座典雅的文官祠,呈围屋状,有厅堂、厢房、院落、护墙。大门是木制栅栏,上部装有方格的拼木板,下部用竹木拼齐钉紧,木撑装饰成大象的头部,取“太平有象”之意,给人庄严肃穆之感。其旁边的俊人祠,是座武官庙,有许多精湛的人物雕刻,表达着主人对后代为官清廉、爱民如子的殷切希望。

罕见的百间大屋建筑群述说着客家先民创造的辉煌,东龙这块青山福地,还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在世代崇文重教的“耕读文化”氛围中,东龙英才辈出,清初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的李腾蛟、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南海舰队政治部原副主任李学南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东龙村古朴威严的祠堂和客家建筑的精美让人赞叹不已,而虹桥锁水、罗汉晒肚、塔影湖水等自然景观也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傍晚,夕阳映红了天边,西山上的文峰宝塔璀璨耀眼。千百年过去了,古塔依然直指苍穹,尽显恢弘气势。

信息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记者谢东琳 实习生许晓泉 蔡满生 文/图


>>延津第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