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即墨区旅游

即墨县衙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即墨县衙
即墨县衙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即墨城的古建筑,论“古”当数即墨古县衙。它坐落在即墨市博物馆内,确切地说,是博物馆建在县衙建筑群的遗址上。

即墨县衙

即墨县衙

即墨古城位于淮河、北大河与远西河等几条河流环绕而成的“鳌盖”状地形上,即墨县衙就建在“鳌盖”的最高处,人称之“鳌头”上。由此可见,在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建城时,古人是很讲究风水的,而且勘察地也很到位,以至使县衙这处古建筑延存到今天。同时,也使即墨的政治中心由平度朱毛古城南移后,又演绎了1400余年的历史。

即墨县衙

即墨县衙

县衙起始于秦代设立郡县制,称“县治”,到明代称“公署”,清代称“衙署”,是分布于全国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到现今能见到的比较完整的县衙建筑群,除了河南的内乡、叶县和江西的平遥以外,别无觅处。即墨县衙建筑群的配套建筑虽已荡然无存,但其一堂、二堂、三堂的建筑都有幸保存了下来,这在山东省内是独一无二的,称得上是弥足珍贵。

即墨县衙

即墨县衙

一堂,即正堂,或称“大堂”或“公堂”,是诉讼、审判的场所。即墨县衙的正堂自隋开皇年间初建,经过了元、明、清、民国10余次大的修葺,新中国成立后,于1999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维修。这次维修坚持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主体结构未动的基础上,翻新了房顶和左右两个耳房。县衙的建筑风格全国大致相同,硬山青瓦顶短檐敞口门。它不在显示富丽堂皇,而在显示官府的威严。在正堂的规制上,则根据县的大小、重要程度和县令的自身品级,有5间与3间之区分。即墨县衙的正堂为三建三进式,东西两侧开耳房门,屏风后开门通二堂。维修后,堂内恢复了旧时装配,二进上方悬挂“明镜高悬”与“忠爱”横匾,其两侧略低悬挂“清正廉洁”与“执法如山”横匾;“正大光明”匾下安置案桌,骄子、执事、堂鼓等列排案桌前两侧壁下。这次维修有个新的发现,即东西耳房中原有一个“地库”。其建造特点是下为方洞,青石板覆顶,青石板上凿有圆口,盖有凿槽的圆石盖,并有加锁机关。公堂内建造“地库”,为它处县衙所不见,它的用途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即墨县衙

正堂后面是二堂,配两厢。二堂曾名“印堂”、“鸣琴”和“致远”,是议事办公和会客的处所。二堂后为三堂,亦配两厢,是县令与眷属的内宅寝室。而今,青藤绿竹点缀着庭院,苍松古柏掩裹着堂宇,一半幽静,一半神秘。

站在古朴典雅、雄浑庄重的正堂前,立柱上“堂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的楹联和堂门口已被踏裂了的石台阶,让人联想到了那些“忠君爱民”者的甘苦。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先生曾凝视着楹联,深情地抚摸着那皴裂的石台阶……站进正堂里,耳边似乎想起了堂威声、-声,眼前似乎浮现出种种丑态和各式嘴脸,当然心里也在数念着那些民之“父母”许铤、康霖生、郑鸣冈……

心情需要愉快,有时候也需要沉重。这里尘封着1353年的故事,这里已不再是老百姓望而却步的地方。有时间有机会,不妨前来扯一片历史的云朵,发一下思古幽情,毕竟这样的建筑能看到的已经不多了。

延伸阅读:

·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小管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