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湘乡市旅游

镇湘楼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镇湘楼

湘乡市城大正街临河岸处,原有一座高楼,名镇湘楼。

据康熙三十七年(1698)《湘乡县志·卷一·名胜》:“镇湘楼,在治左二十步,因乱毁。顺治十一年知县南公起凤修建。康熙十二年知县刘公履泰重修。”说明镇湘楼在清顺治之前即已建楼,因战乱而毁。

查阅明天顺五年(1461)修纂的《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三·长沙府》,其中宫室、古迹等项均未载镇湘楼,这说明其时镇湘楼尚未修建。

建设中的镇湘楼

建设中的镇湘楼

至万历十八年(1590),湘乡县城始设四门于街口,东曰望春,西瑞庆,南铁门,北迎恩,门各有楼,置人守望。笔者认为,镇湘楼或即建于此时。时县人龙应河《碧洲芳渡》诗中云:“一城楼榭镜孤悬”,此“楼榭”或即指正对孤洲的镇湘楼。又参照湘潭万楼的肇建时间是万历四十三年(1615),镇湘楼与万楼应是相近时间修建。

镇湘楼先是作为戍楼(斥候)而建,人在楼上守望,一有战事发生即鸣铃报警。“镇湘楼”是后来起的名,据康熙时县丞何量《登镇湘楼记》:“小邑由来无城郭,人民惧不保障,形家谓斯楼足以镇湘而作屏藩也,因名焉。”可证。

楼何时何事而毁?据有关地方文献记载,明崇祯十年(1637),临武、蓝山矿工起事,二月由衡阳攻湘乡;四月,据县城5日后去(时总兵陈君德领兵戍守县城,曾据镇湘楼上)。十六年九月,张献忠部自湘乡攻宝庆;十七年,明军往来长、宝间,湘乡为孔道,几无日不遭蹂躏。清顺治四年(1647)二月,清兵攻取县地。五年(戊子)春,乱兵肆掠;八月,明将陈友龙自黎靖下武冈、宝庆,攻入湘乡;冬,明将马进忠、牛万才等合众数十万自常德溃退县境。连年交战,反复拉锯,镇湘楼几经战乱而毁。

后镇湘楼又经数次重修。顺治初,知县南起凤为民请命,因获旨豁免粮赋,稍苏积困,十一年(1652)乃率县人重修镇湘楼,此为第一次重修。

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刘履泰主持修建镇湘楼,“孤阁凭虚扼建瓴”(刘氏作《镇湘楼》诗中句),此为第二次重修。

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因吴三桂之乱,县中遭兵燹。二十六年(1687)五月,县城发大水,“昆仑桥亭脊、中洲树梢俱没”。六月,城中火,八月又火。镇湘楼经此刀兵水火之劫,又被毁。

据文献载,康熙三十七年(1698)仲春,知县李玠作《镇湘楼看昨岁新垦中洲麦秀》诗。三十七年夏,县丞何量应简自采之邀登楼,并作《登镇湘楼记》六百字文。时县人谢天墀有《和简自采碧水芳渡》词,中曰:“无事倚危楼,频听鸣舟。”这说明其时镇湘楼又已重建,此为第三次重修。

康熙五十年(1711),县人孔恕率建码头(同年,知县高克藩率建春风阁于署左望春门内,雍正八年知县陈哲重修)。雍正九年(1731),孔尧让重修码头。

据乾隆十二年(1747)刊《湘乡县志·古迹》载:“镇湘楼,在治左大街河岸……”可见在乾隆年间,镇湘楼已是作为古迹予以记载。其时,颁旨通祀文昌,镇湘楼上亦祀之,魁星长耀,与对岸文塔夹水而交辉。

嘉庆十五年(1810),县中绅士李作云、赖桂芳等纠众又重修镇湘楼。此为第四次重修。嘉庆二十二年刊《湘乡县志》卷一“碧洲芳渡”图上,即绘有镇湘楼图,形貌大致如原构。县人谢如运《登镇湘楼》诗曰:“丽谯高倚碧云开,湘上河山一望该;槛外清风来古渡,帘前佳气自东台……”(正是“河山归望目,忧乐入吟襟。”)

道光十四年(1834),县中名士刘蓉在镇湘楼码头送别曾国藩(刘氏诗中有“镇湘城畔送行舟……”句可证)。同治元年(1862),黄文焘等重修码头,镇湘楼码头成为物资百货船运装卸之处。据同治十三年刊《湘乡县志·卷一·地理·城池》载:“镇湘楼,在县治东,亦城楼也,由大街直下临河岸”。其时镇湘楼是作为县城城垣,归在“城池”。

民国元年(1912)壬子大水,镇湘楼又遭水淹,幸未倾圮。1927年1月初,在镇湘楼上召开了0湘乡地方委员会成立大会(几天后,毛泽东来到湘乡县考察农-动一周)。可见其时距上次重建已百多年的镇湘楼尚完好。

镇湘楼最后倾圮于何时?查1959年《湘乡县志》上记述,1943年12月24日,一批日机飞达我县城上空,投弹30余枚,城内镇湘楼正街华裕布庄、通湘百货店、聂顺兴药号、马洪福香号、杨森泰药号、春馨楼包面店、中国银行等处均被炸毁一部或全部。”又据资料载:“1944年6月,日寇入侵湘乡,县城从北正街的蒋公祠至河边的镇湘楼,街道建筑物全被焚毁。”可知,镇湘楼毁于其时。

“劫火一朝圮,春风万象新”,今湘乡市建设文化旅游名城,将重建镇湘楼,这是第五次重修。不久的将来,涟水南岸将矗立一个更加巍峨壮观的镇湘楼。

信息来源:中国湘乡网


>>湘乡东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