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畔内,此地穷极幽深,石崖相倚成门,复履婉转而入,石桥下溪涧流水,内忽平旷,日月放生潭布列洞口,四面环山,桃林片片;田畴可一、二十亩,彷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故得名。
桃源洞东临玉版峰,南连苍屏峰、西依天壶峰、北接三仰峰。四面环山,恬静幽雅,景色殊异,以风光近武陵桃源而得名。这一带多为悬岩峭壁,有松鼠涧疾流夺谷而出。沿涧入谷里许,乱石塞谷断流,有巨石相倚成洞。
桃源洞深藏武夷山中,循苍屏峰与北廊岩之间的松鼠涧溯流前行,可至桃源洞口。穿岩隙跨进石门,眼前豁然开朗,田畴平旷,院舍井然,有庐舍、桃园、竹林、石池、小涧等,俨然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苍屏峰、三层峰、天壶峰、北廊岩等环拱四周,开元堂坐落于其中,是武夷山重要的道教活动中心。有桃源庵、开源堂旧址,还有寿桃石、金砖石、离泉、吴公洞等景点。北行可攀登三仰峰。
道观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是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士来此隐居-。会稽女冠孔氏、庄氏、叶氏(后人称三皇元君)结伴来武夷-,后皆结茅于桃源洞,并开发成一方避世隐居的乐土,桃树成林。宋儒陈石堂、高士吴正理也曾居此炼养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隐居桃源炼丹。元朝时扩建刘文简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刘文简公等神像。明朝,桃源道观已远近闻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观之一。
当时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占地面积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明吴拭《小桃源洞访道人》诗云:“……,穷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栖心炼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无需索;风动棕花落,雨过药苗摘。”道观经过清朝衰微破落,已有多处殿堂倒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著名华侨胡文虎先生偕同海军司令萨镇冰先生来此朝山游玩,见道观破烂不堪,胡先生当场捐赠五百大洋作为重修资金,并一同题写“小桃源”匾额挂于山门上。道观经过“文革”破坏,只剩下中间一座殿堂空壳。
1990年,桃源道观获批准为对外开放宫观。福建省宗教局对道教重振十分重视,并介绍三名从中国道教学院毕业的福建省籍道士到武夷山桃源道观开展教务工作,把桃源道观列为该省重点宫观之一。1991年,住观道士对大殿内部进行整修,并用闽北珍贵木杉---红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圣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细;装配红豆杉供桌、铜香炉、烛台和宗教用品,开展正常宗教活动。1993年,道观根据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宗教活动场所登记暂行规定》,经核准给予登记发证,道教文化活动全面开展。1995年7月,桃源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刻制了世界目前最大老君岩雕,并于1996年3月4日举行盛大开光大典,中国道协、省、地、市领导主持了开光仪式,海内外信众三千多人参加了开光盛典。老君圣像高十六米,宽十一米,厚十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
徐霞客在游记中曾这样写道:“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桃源洞北面有两幢古老的屋舍,是桃源庵和开源堂旧址,堂内塑有太上老君的神像。屋旁斜倚着的一块岩石,名金砖石。从岩罅里涌出的一股山泉,叫金砖泉。清亮的泉水绕过屋舍,注入田间,在爬满青藤的寿桃石旁,蓄成一口水池。池边的石盘纤尘不染,正是品茗小憩的雅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