塱头古村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塱头古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塱头古村立村于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距今已有642年的历史。
留耕公祠
以湘公祠
塱头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村内还有20多条古巷,以及历史悠久的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它以古建筑品种多、保存建筑规模大以及文化内涵丰富而著称,是迄今为止,广东保存规模最大的古村落之一,2008年塱头古村成为广东省首批认定的27个古村落之一,2010年被评为广州十大特色街道(村落)。
菽圃公书室
谷诒书室
塱头村的南面原是大片湖泽,而村就立于湖边的小岗上,故名塱头。分塱东、塱中和塱西三社,其中塱东社和塱中社相连,与塱西社以一条名叫“深潭”的小河涌相隔。塱东、塱中社左右阔约210米,塱西社左右阔约170米。村民多姓黄,黄姓于南宋末年(约公元1140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今白云区)神山镇,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迁至此立村,现人口3000余人,600多户人家,村民都姓黄。立村前先祖们在草云边大龙口放鸭谋生,当时只有两三间小泥屋,这里河渡湖泊颇多,水塘边长满了朗草,因而得名“塱头村”。
云涯公祠
台华公书院
昇平人瑞牌坊
村前地坪宽阔,地坪上有3口古井及3口半月形水塘,面积约3.5万平方米。塘基种满荔枝树、龙眼树和榕树,与村头、村尾、村后数棵参天古榕和木棉树环抱村子。其中村东的一棵木棉树与村后的一棵榕树均为该村十一世祖乐轩公手植,有近600年的历史。村前农田广袤,鲤鱼涌西通“深潭”,东接巴江河,形成清幽、自然、和谐的环境。
经纬阁门楼
云伍公书室
村中古建筑群气势宏伟,是花都区西隅突出的古村落。塱头村的建筑坐北朝南,布局比较规整,村面建筑保存较好,排列整齐,规模宏大,建筑占地6万多平方米。现保存完整的明清年代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其中祠堂、书室、书院共有近30座,炮楼、门楼共3座,其余多为民宅。今民宅大多仍有人居住。村面建筑以宗祠及书室为主,大多数建于清代,部分建于明代,一般为三间三进或三间两进,人字或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或龙船脊,石雕、砖雕、木雕及灰塑工艺较好,其中以友兰公祠和谷诒书室为最。单体建筑以宽1.1米~3.3米的巷道相隔,现存古巷20多条。
谷诒书室
谷诒书室
巷门楼石额上阳刻巷名,塱西社有永福里、益善里、仁寿里、泰宁里、福贤里、西华里、琢玉里等;塱中社有参槐里、兴仁里、安居里、近光里等;塱东社有善庆里、新园里、敦仁里、业堂里、光迪里、三园里、积墨楼巷等。塱头村东还有升平人瑞牌坊和青云桥。
谷诒书室
村中祠堂主要有黄氏祖祠、渔隐公祠等,大多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和同治年间,最早的建于明朝。祠堂中还有许多造型逼真、线条优美的石雕、木雕、砖雕及灰塑,祠内墙上绘有以古代生活内容为主题的壁画。塱头村的村民们现在已经迁往新村,这些祠堂多被当作柴房,高高的功名台上晒着萝卜干,只有逢年过节,这些古建筑才会重新焕发出活力。
三馀里古巷
留耕公祠
祠堂当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友兰公祠,因祠中建有一座十分罕见的接旨亭。在友兰公祠的门匾上方,有一幅壁画,画中有四棵白菜。别小看了这四棵白菜,其中的立意却非常深刻:先祖们认为即使粗茶淡饭也要供孩子读书。果然,这家人“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为此皇帝恩赐两道楹联,带动全村好学成风。
广东省古村落--塱头古村
渔隐公祠
渔隐公祠
宣重光门楼
耀轩公书室
履中蹈和门楼
岭南农耕文化馆
友兰公祠
乡贤栎坡公祠
文谌公书室
黄氏祖祠
俭斋公书室
景徽公祠
南野公书舍
俭斋公书室
梅窗公书室
广州市历史建筑--进士屋
三馀里古井
塱头廉洁文化主题公园
塱头廉洁文化主题公园
塱头村历史陈列馆
塱头村:朗头村委会位于炭步镇城区西部,面积约6.25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朗中、朗东、朗西),总人口2330多人。朗头南宋末年建村,因村庄建在低塱田附近的小山岗上,故名,2006年被花都区人民政府评为最佳历史古村落,也是省级别的第一批古村落。朗头村委会距离新华城区15公里,离炭步城区2公里,依托珠水皮带廊下公路连接镇区。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以及鱼塘养殖为…… 塱头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