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 > 永春县旅游

霞茂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霞茂村

茂霞村位于岵山镇东南部,村域面积3.73平方公里,总人口2617人。2012年,茂霞村入选由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评选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成为永春县第一个国家级的古村落。全村拥有百年以上具有闽南文化载体之称的古厝100多座,还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明朝石砌古寨,绵延成片的荔枝园林,充满历史人文气息的闽南骑楼式古街和异彩纷呈的古民俗。古厝、古寨、古树、古街、古民俗汇聚,村落整体清新古朴。

主要游览线路:茂霞文化广场——荔枝河岸——下灶古民居群——农耕文化展示馆——荔枝树王——华侨文化展示馆——和塘古街——福茂寨

主要美景:

【福茂寨】

福茂寨始建于明朝嘉靖末,寨主人讳思澄,字希清,号员渠,曾任职泉户司粮。此人一生慷慨好义,造福黎庶,精通地脉山象,购地建寨筑祠,采用原始石砌方式,建成福茂寨。现寨墙高三丈,方圆四里有余,环寨一周,立寨上放眼四周,岵山美景尽收眼底。祠前掘池塘一口,尽收环山四水旖旎风光,并于南山林造“瓢寨”,以求子孙万代繁衍兴旺,福水不竭。整个古寨至今寨墙、寨门、寨内环境保存较为完整。

【和塘古街】

和塘古街,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修建于民国时期的骑楼式古街。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两侧建筑多为华侨所建,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式的灰瓦红砖,同时结合了西式的弯拱护栏,建筑整体端庄大气又不失婉约,为当地特色建筑街区。现在古街建筑第一层基本上用作店面和生活空间,第二层则为卧室,这里的民众除了在海外和少部份外出经商工作,大部分仍在此居住,并按照古街原来的格局和作用,继续经营一些私人小本生意,整个古街呈现出一派怡然和谐之景。

【华侨文化展示馆——敦福堂】

修建于民国时期,是当时的陈氏华侨陈敦下菲律宾谋生发达后,寄钱回来修建的,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建筑总占地面积约3亩,共有大小房间72间。建筑风格上充分吸收了欧式的华美浪漫和中式的古朴清雅,不仅保留了闽南传统民居的红砖灰瓦,同时增加了西式的廊柱护栏,是一座典型的中西结合式建筑。据说,敦福堂还是永春第一座用钢筋水泥修筑的民居。

荔枝河岸2.jpg

【下灶古民居群】

下灶古民居群,当地面积最大最密集的古民居群,为明朝正德年间所建的下灶大厝繁衍而来。建造者惊蛰公为南陈一脉第20世,其人为进士出身,知文通理,建下灶大厝时特意凿金河百丈流通,每隔几步建一个墩,整条河沟共设7墩,河沟蜿蜒环绕大厝,状如田螺,故为“田螺吐珠”,寓意福泽后代,人丁兴旺。现在的这片下灶古民居群为惊蛰公后代在上世纪30年代兴建的,共7座。分别为金角堂、金国堂、联兴堂、霞溪堂、玉溪堂、金溪堂,明德堂。这些古厝的后代子孙繁衍至今有7代之多,因这田螺吐珠的风水,多出外经商或为官,不少有大发展,生活较为富足。现在这些子孙大部分在印尼、马来亚、新加坡。虽远隔千里,但偶有闲暇,亲人侨胞们都会回祖厝看看,拜谒一下祖先。这些古厝至今保存完好,屋旁金溪流过,房前稻田广袤,屋后荔枝繁茂,显示出传统闽南建筑背山临田、环水植树的建筑格局。

【农耕文化展示馆——明德堂】

岵山盆地土地平坦、水源充足。岵山人自定居在此就开始依托这里丰富的自然山水、农田资源,以农耕为本,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至今这个传统依然保持,我们可以看到在镇区内仍然保留了大片农田和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耕生产方式。为了将这种地域特色农耕文化展示并传承下去,我们以购买、租赁、借用的方式从各村收集到100多件农具、布艺、家具、票据等体现传统农耕生活发展脉络的旧物和文物,进行陈列展示。后期还将结合传统制瓦、碾米、捶粿等传统生活方式融入,打造农耕文化体验馆,令游客在现场参与的快乐体验中追寻历史。

茂霞村华侨文化展示馆敦福堂.jpg

【荔枝树王】

在茂霞村的下灶角落,有两棵已有500年树龄的古荔枝树,这两棵树干直径约2.5米,已连续多年年产荔枝达1800斤以上。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两棵荔枝树王是在同一时间种下的,是夫妻树。种植时考虑到树冠的扩展和荔枝的丰收,所以种植间距较大。现在远看,这两棵树相距约50米,分立南北,静立不语。让人不禁联想到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遥遥相望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也许正因为这两棵树互相有了这样的美好期许和长久陪伴,才能五百多年来一直屹立在这田园水影中,默默守护着这一方古老的土地。现在这两棵树为茂霞村集体所有。

【荔枝河岸】

在下灶古民居群的左侧,为金溪河茂霞段,这一段总长5公里之多.河道两岸天然对称分布的大大小小的古荔枝树和成垄成片的田园,天然石砌护岸将水岸与水面自然拼接,水上景观拦河坝、廊桥、步道等景观排开,水流清澈平缓,水面野鸭嬉戏,有“曲径通幽”之境,走在其间,清新宁静之感迎面扑来。特别是荔枝成熟时节,这里红绿相间、荔香浮动,更是让人沉醉。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领SHOW天地创意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