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文武二帝庙位于香港新界东大埔太和市中心(即现今的大埔富善街),是中式的庙宇。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大埔七约乡民集资兴建,于光绪十八年(1891年)落成,文武庙标志大埔市集的形成。
大埔文武庙是典型的古式建筑,四周建有围墙以保持环境清静,庙宇的入口以青砖和磨光花岗石块筑成,两道侧墙及屋脊均有灰泥悬饰,屋顶边缘的檐板更是典型新界建筑物的特色。中庭两侧共有八个厢房,入口两侧的厢房,曾是乡绅旅客途经大埔时度宿的地方。
大埔文武庙采用对称布局,门额:“文武二帝庙”,木联:“文昭日月;武镇山河。”内有光绪廿八年(1902年)铸造香炉。中轴两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正门入口,走进庙的正门后,可看见庙内还有一对门,称为“中门”,这对门在普通日子是关闭的,只会在关帝及文昌帝的寿诞,以及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才会“中门大开”,在古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由中门进入,而其他人只能由侧面经过的;第二部分为露天庭园和偏厢;第三部分则是大殿,而两位道教帝君就是供奉在大殿内。殿内的文昌帝手执毛笔、身穿长袍在右;而关武帝则红脸长须、手执关刀、身披凯甲在左。
历史
大埔文武庙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并于光绪十八年(1891年)落成。文武庙由当时的七约乡民集资兴建,作为七约乡公所办事处,是为当时太和市(现称大埔墟)的行政仲裁、宗教信仰及经济文化集中地。庙的上方设有一个写有“正大光明”的牌匾,并且设有一个公秤,因为以前的文武庙除了是办事处外,有时还会处理村民间的纠纷,是太和市买卖公正的仲裁中心。而公秤则有公平交易之意。至1954年新乡公所落成后,该庙改为奉祀文昌帝及关武帝,成为一个宗教信仰中心。
文武庙内供奉神像原为木牌,1984年5月11日香港政府将文武庙列作法定历史建筑,受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这是新界首座受保护的建筑物。由于文武庙年代久远,残破不堪,七约乡历届的委员都希望古庙重修,适逢政府当局发展大埔,政府遂在1985年拨款与七约合资七十余万将古庙重修,工程将庙内屋顶拆除,更换了腐烂的木梁桁,巩固墙壁上的青砖及堵封了墙上的附加窗户,庙内手工精细的雕花木刻和灰胶均以传统方式重新髹油及修补,并安放文武二帝圣像供后人敬崇,修葺后的文武庙不仅焕然一新,更使其传统中国式建筑物的形象更为突出。
景区地址:香港大埔富善街
乘车线路:乘新界区专线小巴25a前往
信息来源:香港自由行,香港自助游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娆忕暦閵忋倕鍐€妞ゆ劑鍎卞皬婵$偑鍊栫敮鎺斺偓姘煎墰缁鏁愭径瀣幍闁诲孩绋掑玻鍧楁儗鐎n剛纾兼い鏇炴鐎氾拷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堝┑鈽嗗亝閿曘垽寮婚敐澶嬪亜缂佸顑欏Λ鍡欑磼缂併垹骞愰柛瀣舵嫹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妤冨垝閺冨牊鍊婚柤鎭掑劚閸撶懓鈹戞幊閸婃捇鎳楅崼鏇熷仧闁割偅娲橀悡鐔镐繆閵堝倸浜鹃梺缁橆殔閿曨亪鏁愰悙鐑樻櫢闁跨噦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鐤い鏍仜閸ㄥ倻鎲搁悧鍫濈瑲闁稿鍠愰妵鍕冀椤愵澀绮堕柣鐔哥懕缁犳捇寮诲☉銏╂晝闁挎繂娲ㄩ悡鍌滅磽娴e壊鍎滈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烽懗鍫曞箠閹剧粯鍋ら柕濞炬櫅閸ㄥ倸鈹戦崒娑欏仩闁逞屽墮閹虫﹢寮崒鐐村仼鐎光偓閳ь剟骞婂┑鍡忔斀闁绘劖娼欓悘锔姐亜閺囧棗娲﹂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堢紓浣哄缂嶄線寮婚悢琛″亾濞戞瑡缂氶柣顓烆儑缁辨帡顢氶崱娆戞殼闂佸搫琚崝宀勫煡婢舵劖鎯炴い鎰╁焺娴硷拷 QQ闂傚倸鍊烽悞锔锯偓绗涘洤绀冨┑鐘宠壘缁狀垶鏌ㄩ悤鍌涘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