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霞浦县旅游

黄瓜山遗址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黄瓜山遗址
黄瓜山遗址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瓜山遗址,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遗址。位于福建霞浦沙江镇小马村。面积约500平方米。1989年发掘。遗址出土石器有锛、戈、镞和燧石等,陶器有陶罐、钵、壶、甗、彩陶片,以及陶纺轮和陶支座等。另有原始瓷豆和贝壳、炭化谷粒。有学者命名该文化遗存为“黄瓜山文化”。

黄瓜山文化遗址的年代大约距今3000~4000年,为一处青铜器时代遗址,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87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在接近山丘顶部的东南、西和北三面坡地上可见成层的贝壳堆积。调查中采集了较多的石器、陶器标本,是闽东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的一处贝丘遗址。1987年,霞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省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首次科学发掘。?

在黄瓜山的东坡、西坡、东北坡各有一个小山凹,原始人群——贝丘人留下的文化遗存,就分布在这三个坡的凹面上,由于雨水长期冲蚀和人为的开垦破坏,众多文化遗物被抛露在地表上。其中东坡的文化遗址范围最大,遗存物最丰富,东北坡次之。在开垦成梯园的断崖上还暴露出部分文化堆积层,距地表1至1.5米的红褐色土层中,有大量蛤、蛎、螺等贝壳,堆积10至120厘米不等;贝壳堆积层之下的土层内杂有大量磨制的石器、陶片、兽骨等文化遗物,保存较好的是在顶层东北部,所采集到陶片、石器、兽骨和贝壳标本经考古专家鉴定,这些遗物“相当于中原夏、商、周时期的福建东北部地方文化遗存。”

在其后的野外考察中,普查人员在沙江、柏洋、崇儒、牙城、水门、州洋等7个乡镇陆续发现了31处类似的贝丘遗址,占地面积约84620平方米,后经断代,属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至3500年)的古遗址。

先民生活

考古报告称,遗址发掘出排水沟两条,呈西南东北走向,沟长13.5米,宽1.5~2.2米不等,沟深0.5~1.7米,沟底圆弧状,从-所发现的建筑遗迹现象看,这两条沟应是当时人们居住区域内的排水设施。此外,还有一些排列基本有序的柱洞,位于两条排水沟之间,柱洞底部为垫石,其居住面应属于木构干栏式。人们还在建筑遗址内发现了4个灶坑,都是利用原有地面凿成圆形坑,前方留有灶口,平面呈“Ω”形,口小底大。灶坑口径约30~35厘米,深30~40厘米。因长期使用,坑壁形成厚厚红烧土圈,坑内积有红烧土块和碳粒。

2002年,黄瓜山遗址再次迎来目光聚焦,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BarryRolett、哈佛大学博士焦天龙与省考古队的专家联合在此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发掘。

墓葬是这次发掘的一大意外收获。

考古队员在对黄瓜山遗址进行远景拍摄时,无意中在自己所处位置,即距黄瓜山贝丘遗址北坡直线距离约400米的后村后山顶,发现了陶片。随后,在霞浦县文化局支持下抢救性清理出3座墓葬。墓坑坐东北朝西南,长1.9米,宽1.4米,残高15厘米不等。其中,1、2号墓坑发现了一件随葬品陶器。经初步认定,这些墓葬相当于西周到春秋时期,距今约3000年。

过去,考古人员对临海而居的史前闽东先民会选择什么埋葬方式一直存疑,是就近让海水把尸体冲走,还是将死人埋入土中?这在第二次黄瓜山遗址的考古发掘解开了这个谜团———3000多年前的闽东古人类已经流行土葬的埋葬习俗了。

通过发掘,发现了两组排列有序的柱洞和两条排水沟和灶坑等重要的古建筑遗迹。这些均是原始人群聚居的遗迹现象,可以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已在此蕃衍生息。考古专家称:“闽东地区要找先民住地,就在这里!”

黄瓜山遗址首次发掘,共出土文化遗物6000多件,大体分为石器、陶器、骨器三类。由于几千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除石器、骨器外,完整的遗物甚少,尤以陶器碎片难以拼对、复原,殊为可惜。黄瓜山遗址的发现、发掘,对填补闽东地区先秦古文化遗存的空白,研究闽东乃至全省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福建沿海地区贝丘遗址的分布、类型及其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

延伸阅读:

·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榕枫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