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镇位于西丰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东临西丰镇与德兴满族乡,西与明德满族乡及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接壤,南与明德满族乡相连,北与德兴满族乡相邻。镇政府所在地位于钓鱼村,在镇政府北3公里处有一巨石临潭突兀形似钓鱼台,且台上有天然石椅,相传有仙人在此垂钓,钓鱼镇因而得名。全镇区域面积108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9万亩,林业用地面积9万亩,果园3200亩。共有7个村25个自然屯,户籍人口3586户10245人,有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境内有艾青河、瓮山河、铁河河3条主要河流,有水库1座,库容228万立方米。主产玉米、水稻;特产榛子、柞蚕茧、林下参等。矿藏主要有铜、大理石、萤石、石灰石等。截止到11月末,全镇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30万元。2023年西丰县钓鱼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钓鱼镇文兴村、新昌村被评为铁岭市普法示范点。
民生实事
2023年,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进一步改善民生福祉。一是实施乡村建设示范项目,景华村、文兴村分别争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万元,新建边沟1463米、排水沟盖板262米、垃圾池8处、购置路灯108盏等,推进补齐村屯基础设施短板。二是实施兴仁村“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新建包含道路维修改造工程1400米、垃圾站及设备6座、排水沟1600米、自来水房1座、文化广场600平。三是实施铁岭钓鱼66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投资2309万元,解决钓鱼地区电压质量低,供电可靠性差的问题,全面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四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镇水稻全部实行低留茬作业,同时,依托镇内牧兴秸秆加工厂,我镇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9%。
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治
为持续改善镇村面貌,助力我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现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开展。一是开展垃圾分类减量,逐户宣传垃圾分类“三自行,一转运”,并在全镇实施“一户一桶”,统一收集后送入焚烧炉进行减量处理。截至11月末全镇共投入资64.5万元,动用铲车、钩机、农用车累计时长达1812小时,出动人员1182多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170吨、粪污和农业废弃物708吨,卫生死角得到全面清理、村屯面貌得到明显提升。二是推进“沿路沿线”绿化力度,投入20余万元,栽植美国红枫、紫叶稠李、水蜡等各类苗木2000余棵,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三是落实执法监督职能,积极打击破坏农村人居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线索问题移交县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四是坚持示范带动,开展“美丽庭院”评选活动,累计评选示范户140余户,助推家庭整体面貌的提升,以庭院“小美”汇成乡村“大美”。五是探索群众参与机制,开展农药瓶兑换生活物品活动,全镇共收集农药瓶2.9万个;研究制定群众参与和激励机制,依托村规民约引入“红黑榜”概念,制定了实施细则,选择景华村为试点村,率先推进“红黑榜”机制,通过舆论影响使群众实施自我教育、开展自我监督。
招商引资
企业经济健康发展,镇内共6家企业均正常运营。项目建设提质增速,争取衔接资金105万元实施景华村分布式光伏项目,项目利用闲置土地2500平方米,装机容量175.45kWP,年回收电费9.2万元。招商引资稳步推进,“走出去”“请进来”同发力,与多地客商洽谈研究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风储能项目、废旧钢铁加工等项目,多渠道捕捉招商项目信息,全年共落地重点项目3个。推动闲置项目盘活,与沈阳、重庆、辽源等地客商实地研究盘活闲置企业正德橡胶厂等项目,积极探索盘活路径。
特色产业
我镇始终坚持“以产兴镇,以产壮村、以产富民、以产脱贫”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全力打造了景华-瓮山特色养殖产业带、兴仁-铁河现代果蔬产业带、文兴-钓鱼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以柞蚕、梅花鹿、黄牛养殖为代表的特色畜牧产业和以榛子、甜玉米、果树种植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产业。2023年梅花鹿存栏3600头,柞蚕产量实现200吨,榛子产量达200万斤,水果产量实现600吨,鲜食玉米实现产量75万棒。
文化旅游
铁河村水库旅游项目。铁河水库建于1958年,历史悠久,生态优美,整个水域面积735亩,库外鱼塘面积60多亩,每年夏天都有不少外来游客到铁河水库垂钓、游玩。下一步准备开展项目招商,围绕铁河水库建设休闲农家乐等项目。
兴仁村隶属西丰县钓鱼镇,取名意为兴旺仁义之意。该村位于镇驻地西北15公里,距离县驻地40公里,东依德兴乡双鱼村,西靠四平市平安村,南距钓鱼镇铁河村,北临慈禧太后等多位清代皇后祖籍地、以“皇后故里”闻名中外的吉林省叶赫镇。全村区域占地面积17.74平方公里,耕地3997亩,共有3个居民组,336户、1135人。兴仁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兴仁村立足资源优势,逐步将榛子、果树种植和柞蚕养殖打造成为优势产业、品牌项目。每年九月,瓜果飘香,可年产榛子18万斤、水果600万斤、蚕茧10万斤,特色产业产值达17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超7000人次,促进300余户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