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阿坝州各县市历史沿革

阿坝州各县市历史沿革

以原嘉绒藏族十八土司中梭磨、松岗、卓克基、党坝四个土司属地为雏形建立而来,亦称“四土地区”。

近年文化考古工作发现距今约5000多年的沙尔宗哈休遗址,是四川省目前已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地方文化类型。

元朝顺帝至二年(1336年),设宣政院,建立土司制。

清乾隆年间两次征“金川之役”(1747-1771年),曾长时间驻兵于“四土”。

梭磨土司因随征大小金川有功,1775年受宣慰司印信号纸。

1950年12月,茂县专署派工作团到四土地区,成立四土和绰斯甲临时军政委员会。

1951年8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四土”,宣布“四土”地区和平解放。

1953年4月,经政务院批复,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马尔康办事处”(相当县级),是为马尔康县之始。

1956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设置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县,驻地马尔康镇。

2015年11月4日,国务院撤销马尔康县,设立县级马尔康市。

市区马尔康镇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驻地,是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商贸、信息中心。

马尔康市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马尔康时,曾在市内驻留一年余,并在马尔康市境内建立了十三个乡苏维埃政权。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曾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中留宿一周。

2010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函〔2010〕177号)文认定马尔康为革命老区县。

2015年12月经民政部同意,撤销马尔康县设立县级马尔康市,已原马尔康县的行政区域为马尔康市的行政区域。

汶川县历史悠久,古为冉駹(máng)国(夷)地,唐虞为氏羌,夏为要服慌服,商仍氏羌,周为蜀羌。

秦分四十郡,梁曰蜀郡,别冉駹(máng)地为湔氏道。

汉武帝“平西南夷”后,于元鼎六年(前1111年),以冉駹之地置汶山郡(即今茂县、汶川、都江堰等地)并置汶江县。

东汉建武(25至55年)置绵虒道,隶益州。

灵帝(168年-171年)复置汶山郡,并置广柔,隶益州。

蜀汉改为汶江县,隶汶阳郡,晋置汶川州,改为汶山县,隶汶山郡,东晋废县郡徙都安。

梁升汶山县为汶州。

(北周)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移汶川州于广阳县。

州废,乃置汶川县,沿袭迄今。

此后各代,隶属关系迭有变更;隋属汶山郡;唐、宋、南宋、元均隶茂州;明隶成都府;清复隶茂州;民国废州,隶西川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合省后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现改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理县历史悠久,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广柔县,属汶山郡。

晋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金川县,仁寿元年(601)改名通化县,并置薛城戍。

唐武德七年(624)改薛城戍为薛城县,为维州治。

五代后蜀改薛城县为保宁县。

北宋景佑三年(1036)改维州为威州,领保宁、通化2县。

元至元十九年(1282)改保宁县入威州。

元末明玉珍大夏政权复置。

明初废通化县。

洪武十八年(1385)改保宁县为保县。

永乐五年(1407)增设杂谷安抚司。

清雍正五年(1727)将威州并入保县,属茂州。

1946年改名理县。

1958年与汶川、茂县合并为茂汶羌族自治县。

1963年撤自治县,复置理县至今。

茂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殷商至春秋战国以来,由岷江上游“蜀山氐”古羌人开发,系古代冉駹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1950年1月,茂县解放。

2月11日,在凤仪镇建立茂县人民政府。

2月26日建茂县专署,隶属川西行政公署。

1953年元旦,成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区,首府设茂县。

1954年,四川省藏族自治区治所迁往刷金寺,更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

1958年7月7日,茂县、汶川、理县3县合并,成立茂汶羌族自治县,县府置威州镇。

1963年恢复汶川、理县建制,茂汶羌族自治县县治地迁回凤仪镇。

1987年12月10日,阿坝藏族自治州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更名为茂县。

松潘县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禹贡梁州之域,周氏羌地。

汉(汉元鼎年间)置湔氐道,属蜀郡。

后汉因之,晋改置升迁县,属汶山郡,后废。

后魏为吐谷浑地。

后周天和元年始置扶州总管府及龙涸郡嘉诚县,隋开皇初废。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嘉诚县,置松州(因城四周广被松树,树高林密,繁茂峥嵘,故名)。

贞观二年置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五州,后多至一百有四州,皆生羌部落,属陇右道。

永微改属剑南道,天宝初改交川郡。

乾元初复曰松州。

广德初陷于吐番,宋仍为吐番地。

元属吐番等处宣慰司。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置松州、潘州(潘州依当时吐番首领潘罗支得名)二卫,寻并为松潘卫,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卫,二十年(公元1387年)罢州,改松卫,属龙安府。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裁卫,改置松潘厅。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升为松潘直隶厅(直隶四川省)。

1914年,改为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相沿迄今。

雍正七年筑城于古扶州城南的南坪坝(即今县城所在地),始称南坪,为松潘县厅南坪营。

民国初为松潘县的分县,1936年改为松潘县第二区。

1949年解放,解放初仍为松潘县第二区,1953年建南坪县,1959年并入松潘县为中心区,1963年复置南坪县。

1997年12月15日,民政部(民行批[1997]27号)批复同意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1998年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998]2号)批复同意更名。

隋朝,设金川县。

唐朝,置羁縻金川州。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第二次金川之战结束,清廷于此设阿尔古总兵一员派重兵镇守。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绥靖、崇化2屯,属美诺厅。

1935年11月18日,红四方面军在绥靖屯城隍庙成立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改绥靖屯为绥靖县,改崇化屯为崇化县,改绰斯甲宣抚司为绰斯甲县,首府驻绥靖县。

1936年,绥靖、崇化二屯合置靖化县。

1950年10月3日,靖化县解放,解放后沿用其名。

1953年,更名为大金县。

1959年,撤销绰斯甲县,将其中寨、下寨两区并入;同年6月,改名为金川县。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禹贡》归梁州之域。

东汉列为大奘、龙桥、薄中等辖地。

南北朝归党项。

隋属附国嘉良地。

唐纳入剑南道雅州之东西嘉良州。

北宋、南宋时均属成都府路西山野川诸部。

元系宣政院辖之吐善等路宣慰司属地。

明属朵甘都司董卜韩胡宣慰司管辖。

明初改其地为“金川寺”。

清乾隆两征金川后设懋功屯务厅。

1914年改设懋功县,隶川西道。

1935年隶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53年政懋功县为小金县。

黑水古为冉马龙地域,秦、汉为蚕陵县地。

蜀汉于黑水境北置平康县,后以蚕陵、平康两县领其地。

北周分属通轨、江源、左封、广年四县。

隋初四县属汶山郡。

隋末以平康、左封两县领之。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平康,二年(619年)废左封属翼州。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在境内马桥置当州辖通轨、左封两县。

显庆元年(656年)左封县迁驻徐古,二年(657年)置谷和县,治地米尔垮。

文明元年(684年)在境寡古置利和县,三年(687年)置归城县,治地苦瓜。

元为吐蕃宣慰司管辖,至元年二十七年(1290年),北部为松州毛尔盖千户领,其余为茂州叠溪土千户所领。

明为松潘。

明初,在知木林置麦扎族长官司,明末置大姓黑水土百户,属松潘卫、茂州卫领地。

清在境北麦扎、乌木树、知木林、慈坝置土守备,属松潘厅。

道光六年(1826年)改土归流,大姓黑水(丁寨等六寨)属茂州管辖。

清末大黑水为梭磨宣慰司所辖,隶属理番厅,小黑水隶属松潘厅。

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2年7月24日黑水解放,9月成立黑水行政委员会县级临时政权。

1953年12月置芦花县。

1954年6月更名为黑水县。

公元前310年,壤塘称牦牛徼外,汉武帝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之前少被人所知。

隋末,为西山微外之地。

唐蕃时期,属剑南西山。

全县由三大区域组成:一是上寨片区。

原属绰斯甲嘉绒藏区,夏商周时代的绰斯甲,属华夏外的方国部落,称东女国所在地。

秦汉时期,即为羌人生息之地,为中央王朝徼外之地。

唐代属吐蕃地,后为蜀郡之西域,属安多三十六诗部落之一。

元代,沿其旧制推行土官制。

明代以来绰斯甲为嘉绒藏区十八土司之一,历经41代土司。

第33代土司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赴京,归顺清王朝。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受封安抚司。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升授宣抚司,隶阜和协。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改隶懋功协。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赵尔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拟设县,未果。

民国24年(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二次驻留金川时于1935年10月在绥靖屯(今金川县)建立大金省委,成立格勒得沙中央政府,下辖绰斯甲等地,置绰斯甲县。

翌年7月,红军北上离绰,废县。

民国28年,南京中央政府批准,划绰斯甲归西康省,建“周来县”未果,原属甘孜州色达县,系阿西部落领地。

二是杜柯片区。

明末清初,阿西骨系阿西普巴加脱离阿西部落联盟,由青海省果洛草原到达杜曲下游的多朵生更重一带的杜柯地区,居住约百年。

清雍正年间(1724~1735年)又迁至上有“竹日”、中有“色塘”、下有“额拉”的地方,推举瓦修、夏甲它为瓦修督系第一代头人。

数代之后演变为三大部落,至第六代瓦修头人拉则四朗多吉时,游牧在翁柯、泥柯、杜柯等地的70多个部落先后归顺阿西部落,形成以阿西为核心的部落联盟。

该区域素有阿西部落管辖6大农区部落、4大牧区部落之说,部落关系迭迹难考。

三是南木达片区。

1378年,嘉绒扑龙人宗然拉西日-在中壤塘始建错尔基寺。

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错尔基寺-晋谒皇帝,归顺明朝,诏封错尔基寿良足嘉尚为“弘教禅师”。

明正德四年(1509年),诏封错尔基寺若尔坚于为国师。

明嘉庆二十九年(1550年),错尔基寺二世-杰瓦僧格进京朝贡,晋谒嘉庆帝,受封为“大善法王”,降旨委其领辖八大坪、五大山。

“化外之域”的南木地区,均在37座寺院的“以教代政”势力的统辖之下,由各不相属的大小部落分割占据。

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通过,将色尔坝、上寨、杜柯、南木达合并设置壤塘县,辖1镇、11乡。

2020年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壤塘县辖3个镇、8个乡。

古析支羌地。

南北朝属吐谷浑。

唐初为松州所辖诸羌羁縻州。

贞观中入吐蕃。

明为黄胜关外3阿坝(上、中、下)部落。

清为漳腊营辖地,属松潘直隶厅。

1913年属松潘县。

1935年属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1951年为四土、阿坝临时军政委员会下设的阿坝办事处。

1953年置阿坝县,属四川省藏族自治区。

1955年改属阿坝藏族自治州。

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1990年底,全县行政建置为1镇、5区、18乡、2场、83个行政村。

据文献记载,今若尔盖地区古时属西戎范围,先秦时,为析支河曲羌戎辖地,南北朝属吐谷浑,唐朝初年为松州羁縻,贞观十二年为吐蕃所据,元朝时于今求吉乡境内设潘洲,明代属松潘卫,清朝受松潘厅漳腊营管辖,民国时期属松潘县。

1953年6月,建立过渡性县级行政机构若尔盖县包座行政委员会。

1956年7月正式建县,隶属于阿坝藏族自治州。

若尔盖因人名得部落名,清代记为“佐革”。

相传四十代藏王赤祖德赞(815-838)时期,派大臣噶·益西达吉征伐边境留守今若尔盖地区,其后裔若巴盖登主管钱粮赋税,百姓简称为“若盖”,后遂得名若尔盖县,随后又发展为若尔盖嫩哇、若尔盖多玛等部落。

1956年正式建县时,因县治地处若尔盖部落附近,故沿用“若尔盖”为县名。

1981年成立若尔盖县人民政府,隶属关系不变。

1987年7月阿坝藏族自治州改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若尔盖县属之。

古为关外部落游牧地。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置恭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和集县,并为州治,广德后入吐蕃。

元属潘州。

明属松潘卫。

清分属松潘、理番两直隶厅。

1914年属西川道。

1935年属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历代虽设治,但政令不达。

1958年理县徙治刷经寺镇。

1960年由理县北部及阿坝县东部置红原县,属阿坝藏族自治州。

1987年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