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白霓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白霓镇各村社区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回头乡桥墩堡;1950-1956年属白霓乡,名白霓小集镇;1956-1961年属白霓公社,名白霓集镇,期间;1959年被正式命名白霓镇;1961年更名白霓镇居委会,1961-1975年属白霓公社,名白霓镇;1975年2月名白霓桥居委会;10月由白霓大队2个生产队和余耕3个生产队合并成立白霓公社农科所,属白霓公社;1980年农科所被撤;1984年2月原农科所生产队成立古桥村,属白霓镇;7月隶属白霓桥街道办事处;1987年撤区并社隶属白霓镇;2003年6月居委会和古桥村合并,名古桥社区,隶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龙浪乡小港保,1949-1952年属白霓乡,1953-1955年属第三区名小港乡。

1956-1958年属白霓区金城乡,名小港合作社。

1958-1961年属金城管理区,名小港大队。

1961-1968年属白霓区大白公社,名小港大队、夾泽大队。

1968-1975年属大白公社革委员名小港大队,夾泽大队。

1975年属大白公社(乡)名小港大队、夾泽大队。

1975-1987年属白霓镇大白乡名小港村、夾泽村,1987撤乡建镇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属龙浪乡浪口保;1951-1956年先后属第一区(城关区)、第三区(白霓区)名浪口乡;1956-1958年属白霓镇大白乡,浪口分为二、三两个生产合作社;1958-1961年属白霓公社大白管理区名卫星大队;1961年卫星大队分为浪口大队、夹泽大队;1968年属白霓区大白公社;1968-1975年属大白公社革委会名浪口大队;1981年3月将浪口生产大队分成浪口、新河生产大队;198-1987年属白霓镇大白乡名浪口村、新河村;1987-2003年属白霓镇名浪口村、新河村;2003年后两村并名浪口村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属第三区黄岩乡黄沙保;1950-1956年属第三区纸棚乡名第一、二、三村;1956-1957年成立合作社属白霓区大白乡名竞赛1社,竞赛2社、高潮社;1958-1963年竞赛1社,竞赛2社、高潮社合并名跃进大队属白霓公社大白管理区;1963年成立纸棚(林业)公社,下设新光、新源、新潮、新华4个林业大队;1971年撤销纸棚公社,四个林业大队合并为纸棚大队,下设1连、2连;1975年并入大白公社,仍名纸棚大队。

1980年从纸棚大队析出部分居民点成立黄沙大队;1984年纸棚大队、黄沙大队更名纸棚村、黄沙村属大白乡;1987年纸棚村黄沙村随同大白乡并入白霓镇;2003年纸棚村、黄沙村并为纸棚村隶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隶属龙头乡龙浪保;1949年隶属第三区(白霓区)乌土乡龙头保;1950年乌土乡与桥头乡并为乌桥乡属第三区;1956-1958年划分大塘、胜利生产合作社,属白霓区大白乡;1958-1968年更名胜利、大塘大队属白霓公社大白管理区;1968-1975属大白公社革命委员会,仍名胜利、大塘大队;1975-1984属大白公社;1984-1987年属白霓镇大白乡,名大塘村、乌土山村;1987年两村随同大白乡并入白霓镇;2003年乌土山村并入大塘村至今属白霓镇。

民国时期属龙浪乡龙头保,1949年10月名龙头村属第三区;1956-1958年属白霓区大白乡析村更名新塘合作社,前进合作社,五星合作社;公社化时期属白霓区大白乡,更名麻地、前进、五星大队;1961年前进大队更名龙泉大队;1971年龙泉、麻地两大队合并为合心大队;1984年合心大队更名龙泉村,五星大队更名红石硚村、隶属白霓区大白乡;1987年撤区建镇红石硚村、龙泉村随同大白乡并入白霓镇;2003年红石硚村与龙泉村合并仍名龙泉村至今。

清同治年间,崇阳县设三分十一里44保,油市村属天城乡钦风上里桥墩保,民国时期全县设12个乡108保,油市村属岳麓乡油市保,1950-1953年属油市乡,1953-1954年属金城乡。

1954-1956年属堰下乡,1956-1958年油市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高潮农业生产合作社,桐籽铺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建设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1961年两个合作社分别改称高潮大队和建设大队,隶属金城管理区,1961-1970年属金城公司,1970-1984年两个大队合并名油市大队。

1984年2月油市大队改名为油市村,同时,析出桐籽铺村隶属白霓区白霓乡,1987年隶属白霓镇,2003年,桐梓铺村并入油市村仍名油市村,隶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回头乡桥墩保和石坑保,1949-1956年居远陇乡、大市乡,1956-1958年分居桂泉、远陂、红星、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1970年1月居白霓公社桂泉远陂、红星大队和大市公社先锋大队,1970年1月—12月居白霓公社白霓大队、大市公社新塘大队,1970年12月—1984年2月居白霓公社桂花泉大队,白霓大队新墉大队,1984年2月—1987年10月居白霓乡桂泉村,白霓村谢家桥村,1987年10月—2003年6月居白霓镇桂泉村、白霓村、谢家桥村,2003年6月三个村合并为白霓村,居白霓镇至今。

1949年前属龙浪乡小港保;1950年8月-1953年1月属三溪乡名内洲村;1953年7月-1956年2月改属小港乡仍名内洲村;1956年2月-1958年9月属金城乡名金星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1961年6月属金城管理区名金星大队;1961年6月-1975年2月属金城公社名金星大队;1975-1984年2月属金城公社名金星大队;1984年2月-1987年6月属白霓乡名内洲村;1987年6月-2003年6月属白霓镇名内洲村;2003年6月以后属白霓镇名金星村至今。

明清时期属于钦风上里,民国时期属回头乡桥墩保第三甲,1950-1953年2月属西陇乡,名洪泉村和歇马山村,1953-1956年属远陇乡洪泉村和歇马山村,1956-1958年属白霓乡名洪泉社和红光社,1958-1961年6月,属白霓公社白霓管理区,名洪泉大队和红光大队,1961-1970年洪泉大队和红光大队合并,名红光大队,1970-1980年2月又从洪泉大队拆出红光大队,1980-1987年属白霓镇名洪泉村和歇马山村。

2003年6月洪泉村和歇马山村又合并成洪泉村至今。

民国时期属回头乡回头保;1950-1953年属杨洪乡回头村;1953-1956年长城乡、杨洪乡合并为长洪乡属长洪乡;1956年2月-1958年9月属白霓乡长城农业合作社、灯塔3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1961年6月名长城大队、长城社和灯塔3社合并为长城大队属白霓管理区;1961年6月长城大队为长城、长洪两个大队;1970年1月属长城大队长洪大队合并名长城大队;1970年1月-1975年12月属白霓公社大队;1975年2月撤区并社,阳光大队并入白霓公社;1975年12月长城大队划出1、2组成立的白霓公社林场;1981年6月长城大队改名回头岭大队、阳光大队改名老鸦大队;1984年2月更名回头岭村、老鸦村属白霓乡;1987年7月-2003年6月属白霓镇;2003年6月乡林场、回头岭村、老鸦村合并仍名回头岭村属白霓镇。

民国时期属回头乡、肖坊保,新中国成立后,1950-1953年属路口区凤咀乡,1953-1958年属路口区大市乡,其时石山片分为跃进、塘山、施家、高潮4个农业合作社;峡山片分为三愿、团结2个农业合作社。

1958-1961年属路口公社大市管理区,上述6个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

1961-1966年属路口区大市公社、大队名称未变,1966-1975年属路口区革委会大市公社革委会,石山片原4个大队合名,名石山大队,峡山片原2个大队合并名峡山大队,1975-1984年属白霓公社,1984年2月—1987年10月属白霓区白霓乡,更名石山村、峡山村,1987年10月—2003年6月属白霓镇,2003年6月—2014年石山村、峡山村合并为石山村,属白霓镇,至今。

民国时期属回头乡桥墩保;1949-1950年属金龙乡桥墩保;1950-1956年属金城乡;1956-1958年属金龙生产合作社;1958-1961年属金城管理区金城合作社更名金龙大队;1961-1975属金城公社;1975-1984年属白霓公社;1984-1987年属白霓乡更名金龙村;1987年后属白霓镇至今。

建国前属回头乡桥墩保,1949年至1955年属金龙乡,1956年成立金龙农业生产合作社属金龙乡,1959年9月属金城管理区金龙大队。

1961年2月从金龙大队析出严垅大队,属金域公社。

1970年2月,金域大队严垅大队合并仍称金龙大队,1975年2月属白霓公社金龙大队,1980年12月又从金龙大队分出严垅大队,1984年2月属白霓乡严垅村,1987年6月以后属白霓镇严垅村至今。

清同治年间,属天城乡,钦风上里桥墩保。

民国1938年属岳麓名堰下保。

1949年属由市乡,1950年8月-1951年1月属第一区堰下乡。

1951-1954年属三区堰下乡,1954-1956年属三区堰市乡,1956年属金城乡和平农业合作社。

1957-1958年属金城管理区和平吴家两个大队,1958-1961年2月分属金城管理区平吴家两个大队,1984年2月-1987年9月属白霓乡堰下村。

1987年9月以后属白霓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