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补浪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补浪河乡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汉民建村,因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称名为“那泥采当”。“那泥”是“纳林”的转音,意即“狭窄的滩地”,后将“采当”意译为“滩”得今名。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蒿老兔”,意为“水草丰美,有吃食之地”。明嘉靖年间(1522~1566)汉民在此建村,即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此处原为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点石”,意为“像铁匠使用之砧子形状”。清康熙中期(1682~1701)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徐姓人在此小草滩处建村居住,以姓和地形得村名“徐小滩”。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村,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纳林采当”,意为“狭窄的滩”。后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意译采当为“滩”,得名“纳林滩”。
清乾隆中期(1756~1775)曹姓人在此沙峁处建村,以姓和地形得村名“曹家峁”。
清嘉庆年间(1796~1820)魏姓人在此地沙峁部位建村,以姓和沙峁得村名“魏家峁”。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昌汗敖包”,意为“白色的祭神地”。清乾隆年间(1736~1755)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明中叶,此处即为蒙民游牧地,蒙语命名为“巴什壕”,意即师父住过的地方。清乾隆后期(1776~1795)汉民在此建村,沿用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语命名为“点连素”,意为“长茂密的席季草处”。清光绪前期(1875~1908)建村,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此处原是蒙民游牧之后,蒙语命名为“省不扣”,意为“渗水的下湿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建村,以原蒙语地名为村名。
清雍正年间(1723~1735)云姓出边垦植于此滩,后居民逐渐增多,散居滩内,对外统称“云家滩”。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此处是蒙民游牧地,因有一水泉流成小河,蒙语称此地为“补浪河”,意即“泉水流成的河”。清初居民分散居住建村,以原地名称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