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推荐 > 池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池店镇各村社区地名由来

位于大桥南侧,故名桥南社区居委会。
池店村元代称凤池。《泉州府志》载:凤池长十余丈,阔三丈,深丈余,或云两池相接,其形似凤,或云昔时有凤栖于池上……直至明末清初,乡中巨贾李俊育(李五)设店经营于凤池之傍,故时人于前名弃凤留池增店,即为池店。
浯潭村又名龙潭,以村中原有五大池潭而得名五潭,因五、浯谐音,后改名浯潭。
钱头村本名钱塘村。因村中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圣母宫,宫宇大门上有明朝官员李为观(本镇池店村人)所书的钱塘古地匾额(该匾于1958年被毁)。尚存的明清期间的古墓碑也是书写钱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老华侨的来信信封上同样写福建泉州南门外钱塘乡。因从泉州往陈埭涵口方向,需经陈安桥,位于陈安桥北边桥头处,故钱塘被衍称为钱头。
此地原属泉州,船舶可至,古时泉州海外交通发达,许多外国商人相继往来泉州经商,有的则位于晋南一带定居,时称洋人,其死后安葬于该地,称为洋墓。后其地逐渐形成村落,村民避讳墓字,以闽南语意为田地庄稼;茂盛之茂而谐音雅化为洋茂。
因村中有座古寺福安寺,寺前有池塘、三井空,塘水常泛金黄色,故名为金塘,村以此得名。后有金色长久之后变为赤色之意,村又改名为赤塘村。村民以林氏居多,亦有张、陈等氏,因部分林氏村民迁居洋茂村,又别称赤塘洋茂。
以村落建于晋江之畔的坡地突出部而得名下岬,方言又称下哈,后又以吉祥福地之意而雅称为霞福。
溜石村古称溜江村,为避免与金井溜江村混淆,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村名遂以本村临江面海,岸畔有多处巨大礁石延伸入海中,更因村中有一石塔名曰溜石塔,故更名溜石。
溪头村位于池店镇东面晋江下游临海处,理应称溪尾,但因自古是晋江沿岸村庄及石狮、安海、厦门、漳州等地进出泉州城的主要码头,故这个古渡头村一直被称为溪头村。
古福村又名鹤浦,因村前原有一水沟(小湖泊),状如鹤,故名。最早为许氏聚居,作为一甲,称许甲,后取其谐音为古福。
原坐落在晋江南岸江滨及其支流的水域,宋元时因晋江流域泥沙经长期沉积,而逐渐高出水面形成宽广、平坦面积大的浮屿(沙洲),先民于此建居繁衍,遂成大村落,故名大洲。
华洲村地处池店镇北端,与泉州市鲤城区仅一桥之隔,故有泉州之外而称外州,后大、华方言谐音雅化为华洲。
清濛,古称青芒,因村落周围遍地芒萁(系一种常年茂盛高大的草本植物)蔓生旺长葱翠常青,故名青芒,后因方言谐音而雅化为清濛。
北宋治平二年,此地曾建有木塔一座,后倒塌。南宋嘉泰年间重建,又塌。至明天启七年又重建木塔,清初木塔毁后未再重建,村因塔而得名。
南宋末年,幼主南迁,途经此地时,遇一溪横阻,御驾不便通行,便命架桥,并下辇步行。后人即把其村称下辇,亦称御辇。